宿州玉皇寺传奇
(小说连载32)
赵汗青
张丙奇
宿州地震连天雨 玉皇寺僧开粥棚
嘉庆十九年(1814)宿州知府刘用锡疏浚城河,并筑护城堤。一晃儿,又几年过去了,宿州玉皇寺很平静。
宿州史志载: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三十日,突发地震,声自宿城东北,震声如雷,室摇器鸣,移时方定。数日后复震。地裂山崩,还有泥石流,有的地方涌出沙水,水里还有鱼、蟹之类。地震时,天空中出现雷鸣般的响声。裂城墙,摇落垛口,城内官民房坏,乡村坏房,房屋皆无算。屋宇摇撼,河水尽沸。声如雷吼,行人如立洪涛中。饥民遍地。
宿州地震,大事儿发生了。
接任法学住持职务的一清忙坏了。
自打法学住持为护国宝遭白莲教杀害后,一清继任住持。十多年来,他四处奔波,多方化缘,边筹得银子边修缮寺宇。这才刚刚完工,不料又遭天灾。这场断断续续的地震,又把刚刚焕然一新的房子给毁坏了不少。一清又要忙着指挥寺僧自救,又要安排熬粥施斋百姓。
那时,虽然古人不了解地震的真相,对地震的认识笼罩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中,也没有有效的预测系统,但他们针对地震早已建立了一套及时的救灾制度。
在清朝,这套救灾制度已经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几乎涵盖了救灾工程的各个方面,具有现代救灾工作的雏形。与救灾相对应的是严厉处罚耽误、妨碍救灾的官员。
地震发生后,宿州知府首先向上级报告灾情,开始救灾抚恤,并组成勘灾小组赶赴受灾地察灾情,并且为灾情造册,上门落实情况,区分应当赈济的受灾户和受影响较小的灾民,注明那些极度窘困的受灾户,以便为日后赈济时能够区别对待,减免徭役赋税,朝庭也派遣了一支由太医和跌打医生组成的队伍,携带药品赶赴宿州灾区前去治疗。在勘灾阶段,对谎报灾情、任意增减受灾等级的官员,进行了革职**。对贪官污吏给予严厉处罚。
由此可见,这时的宿州知府是个青天大老爷。
史载:“本州地处淮北平原,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三十日,突发地震,声自宿城东北,震声如雷,室摇器鸣,移时方定。数日后复震。后连遭水涝,春雨倾注,平地一望无际,桑田变为沧海,芦舍废为丘墟,田苗尽皆淹没。”
久灾之后,州府忙,宿州玉皇寺也忙。一清住持决定开粥棚,宿州方圆数十里受灾百姓闻听蜂拥而至。
玉皇寺的粥原本就是有名的,是用粳米、糯米、麦米、玉米、薏仁等,并将红小豆、大白云豆这类比较结实的豆子提前一天晚上浸泡;莲子用热水涨发,去绿色芯,同红小豆、白云豆先煮30分钟,再加入大米、糯米、麦仁、小枣、去掉硬壳和**的栗子,加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至粥稠豆糯枣烂时止。粥熟后加蜜桂花、红糖(或先将红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匀而成。
这次大灾,宿州玉皇寺寺僧从头天下午就忙碌起来,这时又有很多居士来到寺内捐献,帮着煮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然后在半夜开始煮粥,煮粥还有讲究,熬粥时原料要开水后下锅,原料下锅后,得用大火煮沸半小时,并调整各种原料比例,此后每锅都按照该比例熬制,然后还得微火慢炖,不断用勺子搅动。煮好一锅盛入到事先准备好的干净大缸内保温,再煮第二锅第三锅……就这样一直忙到天亮时分,才能将十来锅“玉皇寺粥”全部熬制完毕,装了满满十大缸。
一清住持告诉灾民说,第一锅“玉皇寺粥”是作为供品上供给佛祖的。此后熬制的“玉皇寺粥”才能分发给大家,吃了后可增福增寿。
一清住持设场施粥,解百姓之困,受到宿州民众的无比爱戴。
施粥是好事,是善事,但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现假冒充数、现场混乱、食物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一清住持十分注重施粥过程中的细节,每次都亲历亲为,巧妙化解施粥过程中出现的的问题。他在寺门张贴告示:“民有菜色,有司之罪。今发谷为粮,就本寺煮粥,毋论远近,各得就食。日二次,到者报名,每十人为一牌。先尽老者、病者、幼者,次及妇女,次及壮丁。其老幼妇女系一家者,各随其便,同编一牌。每一百人分为十牌,各有定所。每牌各置粥一盂于地,尽之即止。一千人分为十起,以次就食。值日僧仍不时巡察,不许和水,不许不洁,不许争竞,此示。
一清住持的做法是:对于那些每天来两次的,让他们各报姓名,每十人为一排,一清住持把粥厂办得规矩,有秩序,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在吃粥顺序上的安排,体现了一清住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他先让老弱病幼吃,之后是妇女,最后是成年男子。此外,一清住持还规定,老幼妇女都为一家的,各随其便,同编在一个排里,体现人性化的同时也避免难民因生疏可能导致的冲突。每一百人分为十排,各有固定场所。每排各放粥一盆于地上,吃完为止。一千个人分为十批,按次序就餐,整个粥厂被他安排得井井有序。为了让百姓喝上放心米粥,一清住持在保证米粥质量的环节上特别重视,一方面派寺僧不定时地巡察,命令不许往粥里掺水,不许粥不洁净,不许争执。与此同时,一清住持还亲自过问。他对主持施粥的老僧再三叮嘱“以粥济民,万非得已。倘稍有泥沙杂之,或冷水和之,则食者立病,不惟不能救命,且促其生矣。”言语之间,不觉泪下,“众老僧感激,无一人敢侵渔者”。
这期间,一清住持倾其寺内所有,还创办了育婴堂、孤儿院、诊所等慈善机构。用中草药“王二嫂子”为贫民诊疗,对于无力缴纳药费的,予以适当减免。
这些安排充分体现了他的思维智慧,也令人看到了他时刻为贫苦百姓着想的菩萨心肠。
一清无愧于宿州玉皇寺住持。宿州老百姓的灾情牵动着他的感情。公开施粥就体现了一清住持对宿州百姓的关心,已经达到了细致入微之境,他的善举受到了宿州百姓拥护和爱戴,宿州玉皇寺名扬四海。
后来,宿州玉皇寺修建,收到了黄淮地区数以万计的百姓捐银。地震和大雨导致了玉皇寺只剩下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伽蓝殿、祖师殿和御碑亭等二十余间建筑。
地震和大雨过后,在一清住持的主持下,宿州玉皇寺又一次修建,先后建起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亭、太祖殿、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等及念佛堂,禅堂、寮房等200间,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建筑大雄宝殿面阔31米,进深22米,高21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堪称黄淮寺庙之冠。
后来,又新建成临路牌楼“宿州玉皇寺”一座。
说来也奇怪,寺内原有隋朝帝杨广手植古柘龙树原本已接近枯死,但是自寺院重修后竟又发芽开花,复得生机。
此是后话,不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