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玉皇寺传奇
(小说连载16)
赵汗青 张丙奇
风流才子唐伯虎 玉皇寺里悟人生
唐伯虎(1470—1523),本名唐寅,字伯虎,又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兼书法,能诗文。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和称明四家。唐伯虎不仅是一位诗画兼长的才子,而且是一位佛教信徒。其六如居士之名即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语。唐寅一生蔑视权贵,不拘小节。它不仅经常与高僧谈佛轮道,而且还经常以诗词的形式来阐释佛教思想,以此来弘扬佛法。
那么,唐伯虎为何成为佛教信徒的呢?在宿州就有一段唐伯虎深秋拜访玉皇寺,从此皈依成佛徒的民间传说。
弘治十一年唐伯虎乡试第一中解元,弘治十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与他一同赴京参加会试的还有他的老乡都穆和他们在赴京路上识的江阴富家子徐经。
说起考场舞弊案的起因是十分复杂的。当时担任主考的有两人,一位是大学士李东阳,一位是程敏政。其中程敏政对唐伯虎早有耳闻,也十分赏识他。当时但任唐伯虎乡试的主考官梁储回京后,把唐伯虎的试卷拿给程敏政看,并说了很多赞赏的话。唐伯虎到京后,与徐经一起多次到程敏政家拜访。会试出榜之前,大家纷纷传言唐伯虎考第一。有人妒嫉说是徐经和唐伯虎贿赂了程敏政,事先得到了考题。孝宗皇帝听到后大怒,下令追查此事,并将程敏政、徐经、唐伯虎抓捕入狱。经主考李东阳重新审阅试卷,发现唐伯虎并不在一甲之列。应该说此应该结事了,但是朝中大臣对此事仍抓住不放,其中林廷玉也上书说副主考程敏政阅卷可疑等六事。最后的事情查来查去,谁也说不清楚,皇帝也分辨不出真假,不耐烦了,只好将他们集体**,让程敏政退休回家,唐伯虎、徐经终身不得参加考试,将林廷玉降职到海州当判官,由正七品降为从七品。程敏政出狱退休回家的第四天就死了,唐伯虎在狱中也受尽了折磨。被打得皮开肉绽。
后来,唐伯虎虽被释放出狱,但经过这番折腾已经声名扫地,科举仕途已无望。朝廷革除了他的“士”籍,把他发配到浙江偏远之地为小吏。
因才得名,又因名罹祸,而立之年却“倒立”,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唐伯虎心灰意冷。耻于去浙江当小吏,又感到没有脸面回家,31岁的唐伯虎开始游山玩水排遣苦闷,足迹遍布浙、皖、湘、鄂、闽、赣等省。
这首站便是宿州玉皇寺。
踏进宿州地界,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中一丝云也没有,唐伯虎抬头仰望,觉得这位于黄淮间的古宿州,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蓝。看着看着,自己的心也觉得开阔起来。偶尔有只小鸟从天空飞过,让他的心也之一颤,觉得人如果同鸟儿一样快活自由,那有多好。
马车驶到宿州北十里堡,天空无风,空气有些干燥。偶尔一点小雨落下,让他倍感惬意。闻着泥土的气息,湿润的空气滋润着他的脸,看着大自然中缤纷的色彩,他不觉的伸开手臂,仰起头,轻轻闭上眼睛,来了一次深呼吸,此时,他觉得他就是那一片叶子,一朵小花,一颗果实……他的整个身心都已融进秋的生命里。
来到玉皇寺,唐伯虎脚步轻抬跨过了寺门槛。
走进寺内,唐伯虎看到的是香火鼎盛、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的诸般世相。
住持得知来者要住寺内,便安排寺僧打扫禅房。是夜,唐伯虎临窗望月,旁有清灯经书伴随,又闻佛号声声,心旷神怡。
次日清晨,唐伯虎独自闲逛。抬头看红日东升,浮云缥缈,空中飘香,树叶金黄。不禁诗兴大发:“宿州玉皇寺独佳,落叶金黄若翠花。香风袅娜吹彻去,谁知清兴在诗家。”唐伯虎沉浸在钟声悠扬、香雾缭绕的氛围里,用心去品味香客们眼神中那种渴望,去品味教徒们跪拜佛陀时的虔诚。
唐伯虎回寺后问住持:“师傅修行多年,最向住的是什么?”
住持笑答:“我最向往的是天地合一,人不单与人和睦,也能和动物友好相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人有颗慈悲的心,即使一个小蚂蚁也不忍踩上去。”
唐伯虎又问:“师傅不孤单吗?”
住持又答:“远离喧嚣,可以让心灵更加平静。所以不孤单。”
唐伯虎心想:佛学果然博大精深。而此次来访宿州玉皇寺,则让我更加领悟了大慈大悲的含义。临行前,唐伯虎执意要留下香火钱,住持坚决不收,他说我们讲究的就是随缘但不能攀缘。
走出寮房远眺,汴河的风带有佛性的为他驱散热气,一切美景奔腾着直抵眼底,此刻唐伯虎进入了佛国修行的境界。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玉皇寺,告别了住持师傅,到达了宿城他还特意停下马车,回望汴河岸边的玉皇寺,几多感慨,几多留恋,他相信宿州玉皇寺将会是万象慈航中的一艘渡船,普渡众生,荫泽八方。
唐伯虎回苏州后,还还专门撰文记述了宿州玉皇寺的盛况:“自宿城眺远,混天碧危,不可徂栈耳。自上而视,眼空野绿,凛不可御风而下。徜徉而观,口业相仍,金碧辉映,恍若梦游(蓬)(莱)仙境。”
唐伯虎觉得自已总是被孤独所吸引,我们都是这个斑斓绚丽世界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角落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当官能如何?不当官又能如何?人的幸福只是活在自己的精彩里,舞台表现与实际生活只是一地之差,却可能天壤之别,得到的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得到的,失去的也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失去的。
此次宿州玉皇寺之行,他清晰地意识到:我与万物同在。我发现当一个人在特别静止的时刻里会产生很多幻想,平时繁忙的杂务和不停的脚步让我没有时间和机会去细想一些事情,却在这样一种静止的时刻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很多平时所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时间越是静止,思绪反而越是活跃飞翔。
从此,唐伯虎终身不仕,专攻书画,落了一个“风流才子”的美名。他在《清江引》词中有:“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清闲两字钱难买,苦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此外更无别计策------极品随朝,谁知倪宫保?百万缠腰,谁以挑三老?------兰蕙蓬篙,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鴞,算来都是鸟。”在《桃花庵歌》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苦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西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唐伯虎对佛教无常思想理解的非常深刻。他在诗词中阐释这种思想。他认为,世事本无常,时间的金银财宝,功名富贵,妻子儿女等一切属于你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字不过现在暂时因缘聚合而已。一旦缘散之时,一切便由不得你去做主。因而在《清江引》词中说:“富贵不坚守,达人需自晓。兰蕙蓬篙,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鴞,看来都是鸟,北邙路几人怎逃?”他又在《警世诗》中说:“世事如舟挂之篷,或移西安或移东。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岁久人无千日红?是非入耳君须忍,半做痴呆半做聋。”
他在《警世诗》中说:“是非入耳君须忍,半做痴呆半做聋。”人若能以装聋作哑的态度来对待人我是非,一切外来的谣言在你身上都起不到一点作用。
唐伯虎针对自己人生的经验,经常劝诫世人不要去追求虚妄不实的东西,而要怀着一颗知足的心,是自己能够过的清闲愉快。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是不管在任何处境下都能过一种知足的生活这样人才会心情舒畅,若是总是与别人互比高低,你便永远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他在《一世歌》中还说:“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尊倒。世人千多赚不尽,朝里关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荡得自家头白早。”在《警世诗》中说:“措身物外谢时名,,著眼闲中看世情。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过来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觉再生,说与明人应晓得,与愚人说也分明。”
唐伯虎在诗词中表述了大量的佛教思想。他把诗词作为弘扬佛法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劝诫世人看破世事,珍惜当下的生活。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诗词不仅能够得到文学的审美愉悦,而且还能够得到佛教人生哲理的启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