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宿州玉皇寺传奇 (8)隋帝杨广下扬州 玉皇寺前种柘龙

(2014-08-06 14:39:40)
标签:

赵汗青张丙奇

宿州玉皇寺

文化

宿州玉皇寺传奇 (小说连载8)


赵汗青 张丙奇

隋帝杨广下扬州  玉皇寺前种柘龙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炀帝杨广继位,第一件事就是修建大运河。这是隋炀帝为了从东都洛阳到扬州游幸,对沿途河流加以开发利用,汴河就是被利用的水道之一。(后称隋唐大运河)此外又大量开凿新河,共动用民工200万。河旁筑御道,岸上栽柳树,自洛阳至扬州,沿河2000多里,树荫相交,风光秀丽。宿州八景之一,就有“隋堤烟柳”。
      当时隋炀帝为了下扬州,一面开凿大运河,一面派人在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官府急急如律令,丁役累死者十之四五。隋炀帝自己乘的龙船,高有45尺,长有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间120个,皆用金玉装饰,奢华之极;最下一层则住着内侍。皇后坐的船叫“翔螭舟”,外形虽比龙舟略小,但装饰、设备则是一样的。随行的后宫嫔妃、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僧尼道土,以及西域各国前来聘问的外交使节和富商大贾,都按品位高低分别乘坐各色彩船,总数不下万只。征集来拉船的民夫,多达8万余人。在这8万多人中,又专门挑出9000名“殿脚”,都身着彩袍,手执丝缆,为龙舟、翔螭和高级彩船拉纤。如此奢华庞大的队伍,行动时如同彩雾荡漾,所以当时它被冠上一个刁钻古怪的形容词,叫做“挽漾彩”。行走在河里的雕锦饰花的船只,首尾相接,浩浩荡荡,长达二百余里,堤岸御道上又有大队骑兴夹岸护道,五彩旌旗遮天蔽日。在运河两岸500里内的州县,都要为这些船队进贡珍馐美味。贡品满意的受赏,不满意的就要受责罚直至处死。而这些贡品,真正填进彩船上那些寄生虫的肚子的,又只是一部分,被随意抛撒浪费掉的更不知有多少了。当时的景象是,水上宫殿里弦歌笑语日夜不绝,而民夫们只能饮泣吞声。后人有一首歌谣为证:“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隋炀帝经大运河三下扬州,给沿途百姓带来了无穷灾难,其中苦难最重的就有宿州一带人民。宿州民间有一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大运河宿州境段称通济渠,隋炀帝首次下扬州时,因为有些地段河水干涸,行期又不容耽搁,因此便用大量的黍、谷、稞子和上麻油,填入河沟之中。
      在这期间,船不能行,隋炀帝很无聊,便问地方官员:“此地有何名胜风景?”
      地方官员回答:“有一玉皇寺,香火极旺,相传春秋时伍子胥所建,孔子、秦始皇、项羽、刘邦都曾拜过,佛教禅宗达摩祖师在此寺坐过禅布过道。”
      隋炀帝闻听下令:“传旨,进驻宿州玉皇寺。”
      隋炀帝杨广来到玉皇寺,走进来一看,嗬,这玉皇寺左殿供着玉皇大帝,右殿供着达摩祖师。两边走廓碑刻着伍子胥建寺,孔子、秦始皇、项羽、刘邦拜玉皇、佛教禅宗达摩祖师布道传法的故事。想了想:他们都给这宿州玉皇寺做贡献了,朕也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东两才行,朕也要名垂千古才行。思前想后不知留下什么好。
      这时,一位大臣建议道:“陛下,这此出行不是带了几棵‘拓龙树’ 去扬州栽的吗?不如留一棵栽在这寺旁,不就与这古寺同享人间烟火了吗?同时,这古宿后人也就记住了陛下。”
      隋炀帝杨广闻听此言连说三个字:“好!好!好!”
      当下传旨,取一棵拓龙树栽在宿州玉皇寺前。
      隋炀帝本想在宿州玉皇寺栽拓龙树,以名垂千古。但宿州百姓却不买帐,因为隋炀帝给宿州人民留下的;却是劳民伤财的“旱地行舟”故事。
      何为“旱地行舟”?隋炀帝为了加快行程,逼令宿州官员征用大批童**女,拉船前进。这样,就形成了“旱地行舟”。而童男是正面朝前走,童女则背脸向后退着走,他(她)们用力拉着红绒线拧成的纤绳,正吃力地走着,龙舟上却派人一刀割断了纤绳,于是童女仰面朝天跌倒,童男则跌倒俯卧在童女身上,而船上那些荒淫无道的统治者们,看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至今在宿州的泗州戏《隋炀帝三下扬州》中还有着一首歌谣:“隋炀帝,下扬州,平地开成沟。黍谷稞子和香油,旱地能行舟。童**女五百个,男的朝前行,女的往后走。一刀割断红绒线,笑坏隋炀皇帝头!”
      但无论如何,不管隋炀帝杨广是好是坏,如今的玉皇寺所在地:宿州高新区北十里村的郑庄,的确有一棵长得枝繁叶茂的有一千多年“柘龙”树,树体形似一个站立的虬龙,树干上满是如“龙鳞”般的“疙瘩”, 这些疙瘩有的形似人头,有的如仙脸,有的则像玉如意。
      在树的正面西南角,就是 “玉皇寺”。根据当地村民的口口相传,关于玉皇寺和这棵古树的故事有很多,当地百姓希望能把这棵古树像玉皇寺一样保护起来,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
      这棵被村民们称作“神树”的“柘龙”树,树的枝叶茂密,树干粗壮,需两个成人合力才能将其围起来。当地的一位老人说,这棵树长得很慢,自己小的时候就这么粗,到现在和当年还差不多,树上有一枝桠,是他几岁时发的,现在都过去60多年了,才长了几厘米粗,因此,从这棵树现在的生长情况来看,应该有一千五百年以上时间了。此树应为柘树,属于灌木类,长成参天大树的情况并不多见,从宿州已有的几棵千年柘树的情况,如涉故台的“柘龙”来看,此树的树龄也应超过一千五百年。
      老人还说,他年幼时曾听村里的老人讲过,这棵树在隋末时期就有了,当时树的旁边就是个驿道,很多人从此处过往。唐王李世民(当时还不是唐太宗)手下有个名将叫尉迟恭的,曾经从这里经过,在此歇息时将马拴在了树上,至今树干上还有拴马时留下的绳印子。
      在这棵“柘龙”树下,有一座古墓,四周长满了白芍、枸杞等中草药。当地村民相传,古墓里埋葬的是一位姓凌的中医,被尊称为“凌先生”。以前曾有很多人来此处求药。上世纪60年代,求药用的“药铃”(人们来求药时要摇铃)被村民卖掉后,便很少有人来求了,但是还有不少人来此处许愿。
      “1980年前后来这里的人特别多,有时一天能来上千人。大家在玉皇寺烧完香后,就来树前许愿,树枝上挂满了被单、红布条等东西。”老人说,最近几年,虽然来拜树的人少了,都去拜玉皇寺了,但村民们非常看重这棵树,没有人敢对这棵树不敬。
      历史上的宿州玉皇寺第二次扩建,在当地还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据传,隋唐大运河通航之后,有一个开封的闫姓商人,从东海运丝绸经过此处附近,遇到了恶风暴雨,船只搁浅无法前行。闫姓商人就跪地祷告说:“玉皇大帝达摩祖师保佑我吧,让我能做成这单生意,我一定回来为您们扩建庙宇。”祷告完毕后,风雨即止,船只顺利前行。之后,闫姓商人便履行诺言,从开封专程带来能工巧匠,花重金把“玉皇寺” 又扩建了一倍。
      玉皇寺从此更加声名远播,名扬黄淮,香火也比以前更加兴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