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沧海桑田七千年之最早的《宿州志》在宁波发现
(2014-06-04 10:13:32)
标签:
宿州灵璧本州地名清代 |
最早的《宿州志》在宁波发现
宁波天一阁藏书——明朝弘治年间
“志”者,记一方之事也。地方志是研究一个地方历史唯一全面、权威的档案资料,是其它史书所不能替代的。宿州编志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代光绪朝历经十次。现世上仅存六部,即明代弘治(1499年),嘉靖(1537年),万历(1596年),清代康熙(1718年),道光(1825年),光绪(1889年)版本。弘治、康熙《宿州志》本地无藏版,而本地其它藏版也多有不全。
弘治《宿州志》对本州历史沿革,首次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按禹贡徐州之域,乃鲁分宿,属奎,为降、娄之次,周之方属青州,在今东平州,故须城县东,春秋荘公十年,宋人迂宿,移入封内,以为附庸,始国于此,后为楚,秦始为县,棣泗州郡,汉改为沛,三国为魏,梁为睢州,北齐为仁州,唐改为宿州,宋因之领符离、临涣、虹、祁四县,元丰间以虹县、灵璧镇为灵璧县属本州,靖康后属大金,元属河南路归德府,革符离、临涣、祁三县,拨虹县属泗州止,辖灵璧一县。国朝棣临濠即今凤阳府也,仍辖灵璧”。(为方便阅读,引文中标点为作者加注)。这是记载宿州历史沿革较为详细的原文,而后来续修的宿州志则有所简略。
弘治宿州志记载了大量的湖泊地名,直至清代光绪《宿州志》仍有一定篇幅记载。此地所谓“湖”者,旱时为地,汛期为“湖”也。千百年来,这大大小小的“湖”既说明了水患之重,又成了那一片的地名。以“湖”命为地名最多的埇桥区(原宿县)支河、永安、解集、时村等地,历史上就是水患频仍的多灾之地,直到解放初期还是汛期一片湖,一年收一季甚至无收的荒野湖泊,可如今这里已是沟河纵横,良田沃野,这些湖已成为纯粹的地名。而唯有志书记载的“民淳性朴,勤于耕种”之风还保持着,并有着“讲究科技,精于耕种”的时代特征。
“人生百行孝为先,千古谁如闵子贤?茅屋秪闻人语共,芦花不见毋心偏。春秋己历桑田变,乡里犹将姓字传。马髱堂封高几尺,萋萋芳草夕阳天”。——这是宿州同知毛简在志中关于闵子骞墓的诗文。“宿州八景”曾引历代文人墨客抒发文采,弘治“《宿州志》”有着较多文章诗词对“宿州八景”的描述,可见“宿州八景”由来已久。
弘治《宿州志》记载了徐王陵墓由当时朝中礼部尚书陶凯撰写的碑文全文,而其后的《宿州志》却少了171字不等,这也可以佐证我们原先查到的清代道光年间武氏支谱中记载的碑文全文的真实性,对研究马皇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弘治《宿州志》先于现存的五部《宿州志》,记载了本州的山山水水,风土人物,名胜古迹,历史沿革,对后来的续志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又是研究宿州的重要资料,在现存世的六部《宿州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