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沧海桑田七千年之 晚唐置建苗庵集(80)

标签:
汗青连蒿沟是在许多李圩 |

苗庵的形成同时村十分相像,春秋时代,这里是一片汪洋,渔业十分发达。后来在濉河、唐河所带泥沙的冲击下,逐渐形成陆地。隋唐时,大店、时村已成村落,且大店的香火,时村的渔业,都十分繁荣。于是他们为了方便往来,便修了一条马路,互通有无。大约唐后期,在从大店到时村的马路旁,有一户姓苗的商人,搭了一个草庵,外设茶棚,内安床铺,供来往行人歇脚喝茶。随着商业的发展,渐渐的移民增多,他们在此摆摊设点,久而成集。因为苗姓居先,人们便称为“苗庵”。
另一种说法是:远古的时候,在大店通往时村的公路旁,有一尼姑庵,又名叫聚星庵。庵的一侧有一户姓苗的人家居住。后来尼姑庵被废除,逐渐有了其他居民居住,形成村落,人们便称之为“苗庵”。
据史载:清朝光绪年间,一度改名为“仁义集”,民国时称“仁义乡”,1949年又改为“苗庵”。
苗安境内有孙瓦房、李圩子两个重要的集镇。
孙瓦房,原小乡政府,位于墉桥区东北,唐河北岸,距墉桥区政府所地26公里,东接李圩子,西连蒿沟乡,南临苗庵,北依濉河。
孙瓦房形成于境内的濉河、唐河,是在濉河、唐河所带泥沙冲击下而形成的冲击平原。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无人居住的高阜。明朝初年,朱元璋从山西迁移民过来,在这里开荒造田。有一个姓孙的大将,由于受宰相胡惟慵的牵连,被贬到这里。孙将军是农民出身,而且又乐观向上,他率领家丁在这里开荒耕田,结网扑鱼,又教人做生意,结果赢来了大笔钱财,便盖起了瓦房。据说,当时这里瓦房很多,因此,人称孙瓦房。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村名起为孙瓦房,沿用至今。
李圩子村,明朝前为湖泊,后在河流的作用下形成平原。明朝后期有人居住,多是过路的客人。清朝中后期,国家混乱,土匪猖獗,过路商客,见这里地处十字路口,交通十分方便,便组织起来,在这里筑起围墙,以防土匪。日久天长,许多客人居住下来,逐渐形成村落,由于以李姓最多,所以起名为李圩子,又称“李圩”。
李圩子位于墉桥区东北,新汴河南岸,时苗公路交叉口,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37公里,东与灵璧郑庙毗邻,西与苗庵相偎,南连西王寨,北抵新河。
此外,苗庵乡由于是湖底,地势低洼,境内河流较多,有睢河、唐河、新河。解放前,由于河道失修,连年遭受洪涝。建国后,先后疏通了睢、唐、新三大河流,新开了八大沟,孟郭河,唐南沟,一号沟,二号沟,修建刘魏、柳沟、赵桥节制闸,尤其是新汴河开通后,基本上消灭了灾情。
如今,高铁宿州东站就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