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 沧海桑田七千年之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40)

标签:
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打鼓山文化 |

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与打鼓山
符离北去有打鼓山,打鼓山有个古老的传说:北宋末年,金兀术大举进攻中原,抗金名将岳飞被害,金兀术占领了北宋都城开封,宋军节节败退。著名抗金将领巾帼英雄梁红玉,兵少将寡,被困打鼓山。梁红玉临危不惧,夜半击鼓,金兵以为宋军援兵已到,溃散而逃,后人便把此山命名为打鼓山。此系传说,并无考稽,却为打鼓山增添了不少美丽的色彩。
《可爱的宿州》载:打鼓山下,有元朝刘湛建楼一座,取名望先楼。刘湛,字青浦,号打鼓山人。元朝时任广平太守,死后葬于打鼓山下。打鼓山因此有名。清朝有人题诗,赞打鼓山望先楼云:
百尺高楼接碧天,刘家世泽久绵延。
至今剩有残碑在,四面青山绕墓田。
又有元人《望先楼记》一篇,记载当时盛况:
出自彭城南门三百余里,有三峰依天,名曰鼓山。山中有声,如鼓自鸣,岁则大熟。其东北岭有二泉,下可灌田数十亩,其西北谷有泉南流,复折而东,为长沟,会于南河,以入于濉。泉水北涯,三峰之中有莹焉,是为刘氏之阡。而刘氏之居在其南涯,盖数百岁矣。
其居有望先楼,望其父祖而致其思也。楼之前三峰横陈,与鼓山相高,冉冉如画,可以坐见。楼之东有山曰“东山”,山多岩洞,皆神人真士所居,有跌坐一洞数十年不出山者。西有山曰“磨旗山”,樊哙磨旗之处。
盖彭城南至宿州百四十里,群山绵延,毓胜于此。故刘氏聚卒千百,历数百岁而不替益蕃。惟其德之积,山川之会,钟其蕴灵所至然也。今广平太守湛,扬声著实凡数十年,登楼而望,松楸在目。日月出矣,而思定省之无期,寒暑易也,而念温净之不再。抚泉渊之深远,知福泽之有本,览山岳之崇时,见积累之有基。于此而望其先,当何如其心也,然望直愈切,不如善继善述;求之愈至,不如寡悔寡尤。或出或处,顾瞻在前,或作或息,倏忽左右。曰:何以无怍于己,何以不辱其先,何以垂于后,然后望之之实,庶不负于斯楼也。广平公,字清甫,今子贤守也。子渤,方为翰林都事,亦有名焉。
可见当时打鼓山是座风景秀美的山脉,史载:打鼓山多岩洞,传说是神人所居。西有磨旗山,为汉朝开国大将樊哙磨旗之处,相传楚汉战争时,樊哙率军在此打过仗。燕王征北在此屯过兵,公元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其孙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为了争夺皇位,朱棣率军南下,重过打鼓山,当地人说:就在那一年,东海飞来一只仙鹤,口含金鱼,飞至打鼓山上空,对山长鸣三声,围山旋转三圈,丢下金鱼翱翔而去。山顶有一块巨石,形状如鼓,被金鱼坠落打击后,发出击鼓之声。四周居民每每闻之,由此,打鼓山便因金鱼打鼓而得名。
又传:明朝时,打鼓山下有个陈庄,陈庄上住着几户人家。一天几个老农起早下湖,因起得太早,加之地里有雾,看不清地梗,便蹲在地头说话。忽然,从天上飘来一位老者,对一位老农说:
“烦你帮我送封信到打鼓山上,山半腰有一石门,你到石门前这样说:‘石门开,石门开,南京有人送信来。’一定有人给你开门。哪位老兄愿走一趟?”
其中一位说:“我愿意去。”
于是,这位老农拿着信到了打鼓山半腰。果然见半山腰有石门,他对着石门说:“石门开,石门开,南京有人送信来。”
石门果然打开,里面走出一个仙童,把老农迎进去。洞内果然非凡,桃李飘香,楼台殿阁,一片世外桃源景象。凉亭上两个老者正在下棋,生得童颜鹤发,面相古怪,五绺长髯飘洒胸前。他们看了信后非常高兴,叫童子送老农一杯香茶。老农一边品茶,一边观棋,只见院中石榴叶,一会黄一会青,一会落叶一会发芽。过了一会,老农要告辞了。老者说:
“谢谢你,你要点什么?”
老农见一匹黄膘马,正在拉磨,磨上的黄豆,色黄粒大。就说:
“你这黄豆很好,送我几粒留做种子吧。”
老者顺手抓了一把,送于老农。
老农出了洞口,惊呆了:洞外全变了样,来路已无踪迹,牛和犁及他几个同伴也不存在了,一切都变了样。他想回村看个究竟,可是村容村貌都变了样。看看自己原来的房子也没了,四邻皆不认识。他问邻居:
“清早起来我去打鼓山送了封信,回来怎么家也变了,人也变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村人说:“你这老头可恶,想占我们的便宜,那送信的老者是我们的祖宗,这都是几百年的事了,怎么会是你。我还是听我爷爷说的哪。”
老农说:“那送信的确实是我,我只在洞里待了一小会。不信你们看,这是洞里长老给我的一把黄豆。”
说罢,手一扬,黄豆洒落在地,老农飘然而去。众邻人低头一看,见是金黄豆,很是高兴,知道祖先已成仙而去,忙跪地叩头。从此陈庄的几位陈姓农家便兴旺发达起来。
如今,望先楼已经消失,打鼓山、刘湛墓依然存在,供后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