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小山口遗址(18)

(2013-03-31 18:41:16)
标签:

大汶口文化

小山口遗址

文化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小山口遗址(18)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小山口遗址

 

小山口遗址位于宿州市埔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北1公里处,西部紧邻萧县,北部邻江苏省铜山县,东部靠京沪铁路。遗址地势平坦,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西侧有一条河叫倒流河,东部有几座山峦,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为先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条件。那就让时光随着倒流河的河水一起倒流吧,小山口遗址会给我们怎样的揭示呢!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山口附近的村民雨后经常能在遗址西北部拾到小件玉器(如玉管、玉璜等)80年代中期文物普查时将其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其调查,并于1991年秋对小山口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该遗址含新石器早期、大汶口文化和晚期龙山文化遗存,而且文化层丰富,出土遗物较多,为探寻皖北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1991年发掘面积较小,仅发掘探沟一条(3×10),没有揭示整个遗址全貌。文化层内发现新石器早期灰坑1个,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1其所导致的烹调方式的变化和储存食物的需求有关。另外,陶器的出现也与人们的定居生活有关。

当时,宿州人虽然已经有了农业生产,但野外采集和打猎仍是史前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小山口遗址出土大量骨角器及各种动物骨骼,说明新石器早期渔猎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淮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各种动物出没平原山林之中,为先民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部落中的妇女和小孩下河捉鱼拾蚌,成年男子则去狩猎。遗址出土大量鹿制品及骨骼,说明鹿是先民当时重要的猎食对象。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及石磨盘、磨棒,则说明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发展,而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得到发展,当时先民已开始饲养狗、猪、牛、羊等各种家畜了。小山口遗址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对于进一步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淮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我市新石器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白。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小山13早期文化分别为公元前6077~前5700年和公元前59585650年,距今约8000年,是已确定的安徽省最早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目前暂定为小山口一期文化。小山口遗址不仅在安徽省新石器时*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研究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区别和联系也具有重要价值。

2005年,小山13遗址已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吉怀、吴加安和梁中合在《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中指出:小山口遗址和古台寺遗址的早期遗存应属同一文化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高广仁和研究员邵望平在《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发展阶段及裴李岗文化的主源性》一文中指出,淮系文化第一阶段以裴李岗文化为主源性。安徽宿州小山口一期文化是淮河流域很早的一支原始文化,它与裴李岗文化似无明显的接触。鲁北的后李文化是否已分布到鲁中南的淮河流域,目前尚无直接证据,但它至少是与淮系文化接触、融合最早的一支原始文化。

小山口一期文化是皖北地区带有明显特征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考古大家的结论足以让宿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赵汗青 编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