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藏学法师与《转眼看世间》

标签:
新加坡转眼看世间九华山佛学院藏学文化 |
九华山藏学法师与《转眼看世间》
文/摄
我从不推荐书,那怕他是位大师级的文豪学者,实在是因为好书太多了,推荐不过来。而这一次我却破例了。不知为什么;或许是有缘或许是命中注定吧,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位最好的朋友处求得两部由九华山甘露寺住持、九华山佛学院院长藏学法师写的两部书:《愿我来世身如琉璃》和《转眼看世间》。
后来,我曾写过一篇随笔叫“愿我来世身如琉璃”。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转眼看世间》一书。
《转眼看世间》是以纯净的文字,非凡的才情,展示了一位出世禅者对生命真谛的冥思与追寻。
全书共分两辑:第一辑主要为游记,记录了藏学法师游历四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二辑主要为抒情文字,描绘了当代佛门弟子的生活、寺庙里的趣事以及对生命世界的挚爱之情;表达了对佛门大德的无尽怀念;展示了一袭袈裟下那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作品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一个当代僧人的心路历程,感情真挚,文笔清新,且富有哲理,在淡淡的抒情中,不时透露出作者的幽默与睿智。
藏学,又名果行,九华山弟子,1969年生于湖北的一个乡村,1990年在九华山剃度出家,同年3月入九华山佛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在湖北宝通寺受具足戒,1996年随九华山方丈德大和尚出访新加坡,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举办了“九华山佛学院历届僧书画展”,其后,又随仁德大和尚出访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1998年开始散文创作,先后在《美文》、《天涯》、《散文》、《北京文学》、《佛教文化》等杂志上发表文章若干。作品有:《愿我来世身如琉璃》
藏学法师的《转眼看世间》一书中,没有说教,没有粉饰,也没有辩解,更没有煽情,他只是平淡地说“多情即佛子”、“僧人也是人”,那些僧侣生活的点点滴滴,人情世故,该亏欠的,该嘲笑的,该感激的,该忏悔的,都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中,娓娓道来。文字的陈铺皆因随着作者的情感呼吸,而有了起伏,多了许多分量。
《转眼看世间》可以跟许多佛教大师的作品相比,作者是一个平凡质朴的僧人,又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智者,他的人性有如一面水晶镜子,反衬出世人心灵上的灰尘,其人格魅力具有松风水月之清华、仙露明珠之朗润。
藏学法师的书法也是颇见功底,其在丙戍年桂月所写;题在《转眼看世间》扉页上的“成佛念经,纵然自在还是妄;度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颇有点弘一法师的味道。弘一大师是得道高僧,其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思想在后人中影响很大。细品藏学法师的书法联后可知;有理想的和没理想的,都可以活得高尚,只要你是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虽然“对自己诚实”也需要万般勇气和胆量。
读完《转眼看世间》感觉:修道人,要志不退,愿不退,行不退,一心一意向前精进,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管成就如何,只要发菩提心,努力修行,不要有所企图,什么五眼六通?什么神通妙用?这不是修行所究竟的成果。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转眼看世间,世间万物如莲花盛开。
我觉得《转眼看世间》的确是一本好书。
附本书的部分内容
感恩的心(自序)
【第二辑
十多年来,每当我走出寺门,迎面而来的全是山的沉寂与空漫,空山给了我孤独的个性,让我凄清,让我超然……
我初上九华山时,因大雪封山,车辆上不了山,我独个儿踏着前人的足迹,沿着古道攀缘而上——经二圣殿,过一天门,到甘露寺(甘露寺位于九华山北麓的半山腰上,是九华山佛学院的所在地)。古道两边的竹子被积雪压弯,拱成一道很深的隧道,我艰难地在“隧道”中攀登。
在甘露寺后的古道边,有一石横卧路东,厚厚的积雪掩住了石面,我当时不知道此石就是我今日要写的“定心石”,后来我在九华山佛学院上学,每当学习紧张或情绪不佳时,我总爱到竹林里走走,在定心石上坐坐。
坐在定心石上,心未必真定,纷杂的思绪随同林间的风儿飘浮游弋——出家了为什么还要学做人?学做人为什么偏念那本难念的经?
......
定心石是宽容的,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它根本没计较风雨中的幽恨;定心石是负重的,它负载着沉重的心,也负载着沉重的情;定心石是坚强的、也是无情的,它无动于人间悲苦,刚毅而矜持!
什么时候,方能修炼到定心石般如如不动呢?
龙潭三面危山,山峭千丈,只有一个缺口通向远方。在山的西面峭壁上,凿有一条栈道,靠悬崖边的石栏杆由一条像长蛇一样的铁链串着,“长蛇”曲曲弯弯、平平静静,挺寂寞的样子。我以为,这条道在九华山最险峻,在这种道上行走,你可以领略无限风光,低头望龙潭,你决不会闲思什么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小心翼翼地将每一步都迈得很稳,因为你已懂得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