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谁让项羽重生——读趙汗青《垓下之战》

(2011-08-19 21:08:16)
标签:

转载

最早在我的心中为项羽打广告的是李清照,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我对项羽崇拜得五体投地。

可是,从语文课本上读了《鸿门宴》以后,项羽在我心中的形象,又大打折扣,觉得他太妇人之仁了。因为那时候的认识,就是黑白世界,不是好就是坏。

中学时代的历史,除了知道破釜沉舟、楚汉之争、四面楚歌、八面埋伏等成语之外,没有怎么改变我对项羽的看法,只是对李清照这首诗的后两句“如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了一点点感觉,多少给予了这位末路英雄一些同情。

去年,在博客看到了趙汗青《垓下之战》的连载。首先因为对战争不感兴趣,并没有怎么注意。后来,猛然“瞄”到了项羽小时候的介绍,于是决定一读。

一旦进入阅读状态,便被深深地吸引了。

虽然对那些战争没有兴趣,但是,我并没有绕开战争。那些战争的描写,场面恢弘,气势磅礴,文笔优美,语言简练,那么逼真,那么形象。而且在残酷的战争中,常常还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项羽。

他力大无比,少年时期,就能够手举巨鼎;他是天才的军事家,除了垓下之战外,身经七十余战,所挡者破,所击者服。

但是,他也是一位矛盾的统一体。

他似乎很有人气,江东的弟子,紧紧跟随他。即使是被逼乌江,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了,也对他不离不弃。更有乌江亭长,在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要用船送他渡江,希望他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很多杰出的人才,也曾经投奔在他的麾下,如范增、韩信等,为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但是,他却似乎又很不得人心,那些曾经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干将,一个个离他而去,成了敌人的帮凶;那些和他揭竿而起的江东子弟,被四面楚歌唱得分崩离析,纷纷潜逃。

项羽重情重义,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痴男怨女,一首《垓下歌》,又唱得多少人肝肠寸断?垓下兵败,他坦然用自己如日中天的生命,向江东父老谢罪。侠骨柔肠,用在项羽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

项羽,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却败在刘邦这样一个无德无能的小人手中。这是人们所不理解的,也是项羽的故事千百年来吸引人们的地方。

这是一颗童年埋下的种子。项羽,以父亲的故事和各种读物的形式,在一个小小少年的心中深深扎根。这颗种子生命力极强,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了给大树足够的养分,作者辞去了政府官员职务,投身到一家媒体工作。十几年间,考察、考证西楚霸王一生行走过的路线,精心捜集积累了大量的史料素材。还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一步步走近项羽,走近那个烽烟四起的遥远年代。

读《垓下之战》的过程,也是感动的过程。被项羽的侠骨柔情感动,更被作者呕心沥血十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所感动。是什么让作者那么慷慨,把十几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抛在《垓下之战》中?是什么让作者那么大度,十几年里,让艰难、困苦折磨自己而全然不顾?

也许,这就是理想,这就是追求,这就是信仰!

项羽幸哉,几千年后,仍有人为他殚精竭虑;作者幸哉,少年时候的种子,终于长成大树撑天!读者幸哉,能够坐在书斋近距离接触几千年前的旷世英雄,静静地聆听两千多年前的金枪铁马壮志豪情。

我读到的还是《垓下之战》的初稿,不知道现在是否正式出版。一直期待着。

 

【附】

我心如莲

——《垓下之战》一书代序

文/汗青 

 

 

在我少年时代刚刚受到文化启蒙的时候,饱读史书的父亲就经常向我讲起“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等故事。从此:“项羽”—— 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被定格了。然后,我就一直留心有关“垓下之战”的小说、戏曲、电影、电视等。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人完整的把这段史实故事化的写出来。但只要一提起“霸王别姬” ,大家可能都知道,因为电影、电视、戏曲与歌曲早已将这段故事演绎传播开了。其实,“霸王别姬” 只是“垓下之战”中的一段插曲而已。也正是因为有了“垓下之战” ,中国的历史上才有了大汉王朝,才发扬光大了大汉民族,才有了汉文化、汉服饰和方方正正的汉字以及汉人、好汉、汉子、男子汉、老汉、庄稼汉、懒汉、醉汉等等与“汉”有关的名词称谓……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

宛如要从花心中找回自己的前身,我专注于眼前的千瓣莲叶;夏日午后,门前池塘的风推动着层层翻卷的粉红与翠绿,几不可辨的嫩黄细蕊在阳光下亮出金丝,池水中是一如真实的莲影,重叠着清艳凝碧,隐藏着几分苍凉;一恍眼,所有的线条与色彩融成一片混沌,我两眼茫然的想象着公元前202年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样子?

婀娜的花姿带着出尘出世的缥缈,空灵完美,怡然自得;我凝视、出神。追寻着内心中的千千万万不解,去反复的询问:我对自己的期许是什么?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我非常喜爱美术和音乐,在父亲精心收藏的躲过了“文革” 浩劫的几幅字画中,有一幅齐白石的画(遗憾的是,在我少年时代拿出来找人鉴定时,被鉴定人算计走了。)中如臻化境的典雅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在以后学画的日子里,我狂热的爱上了梵高那冲出狂热烈焰的色彩;为此,竟常常忘记吃饭而专注于此,可惜半途而废了。再后来,我又迷上了贝多芬那澎湃激荡的英雄交响曲,而常常沉浸在此中不能自拔。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最爱读的书是历史与古典文学方面的;我最喜爱的作家是司马迁、杜甫、苏轼、罗贯中,曹雪芹……

莲池塘的风中有着淡淡的荷香在弥漫着,沙沙的荷叶不停地摩挲着,如一组精美的协奏曲;我的心中已生出了翅膀,在莲池莲叶间迎风飞翔,飞出令我苦闷孤独的困苦环境,飞出了现实的无奈生活;那洁净的莲瓣就是我供奉的观音莲座,我从瓣瓣莲芯中找回了自己的前身,找到了自己的追求。

是那潜藏在莲的生命中的莲子震撼了我的灵魂,也许莲子就是佛家的舍利子吧——它象征着永恒、完美、圆满。

从此,我也就有了自己的永恒——

再后来我渐渐疏远了美术和音乐,把从小阅读过的文学书籍在心里纵横交错的织成锦绣。那《史记》的雄浑雅健;《庄子》的飘逸空灵;《三国演义》中的金马铁戈;唐诗宋词中的缱绻豪迈;《红楼梦》中的花谢花飞在我的脑际中一起灵悟交融……

在父亲收藏的2000多册各种历史书籍中,我最爱读的是《史记》。司马迁这位老先生用最言简意赅的文字描述了一个格局庞大、视野辽阔、气势磅礴的历史,在冥冥中激发了我的灵感。从而,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了解到了自己的使命——确立了自己一生所要行走的道路与方向。

再后来,我辞去了政府官员职务,投身到一家媒体工作,一边照顾着体弱多病的父亲,一边考察、考证西楚霸王一生行走过的路线,精心捜集积累了大量的史料素材,而个中的艰辛就唯有自知了。

在创作《垓下之战》这部书稿之初,我的基本信念是纯史实性的;有专家告诉我:历史有多种写法,最好是可读性强。如此,我走进垓下,开始创作这部融军事、文学、历史、哲学于一炉的《垓下之战》。

在创作这部《垓下之战》的过程中,除去学习《史记》之外,我还系统地阅读学习了《论语》、《孙子兵法》、《战国策》、《吕氏春秋》等重要书籍。纵观历史,环境在变,时势在变,事物在变,生活也在变。但不变地是日月星晨,风雷雨雪——还有历史!

我严格遵循着一条原则;建筑万里长城必须奠下深厚的基石,必须一砖一石的逐步进行……

 

                               趙汗青 2010年於梅雪书屋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晴 校本培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