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张传忠: 琦行瑰意 悟道澄明

标签:
张传忠中国书法书法艺术文化 |








《安徽婉茹画院》院长趙婉茹(左)与本文作者之一欣华合影




书法家张传忠: 琦行瑰意 悟道澄明
文/摄 赵汗青 欣华
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在事物相对的情况下产生了美。爱美,是人之常情。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要表现出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人们热爱大自然的美。朝霞彩虹,高山流水,明月清风,鸟语花香,有谁不喜爱呢?人们还热爱艺术中的美。庄严雄浑的奏鸣曲,轻盈妙曼的民族舞,气韵生动的中国书法,神彩飞扬的造型艺术,都有着诗一般的魅力,使人陶醉其中,心旷神怡。
那么,我们就来欣赏一位书法家的中国书法美吧。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故乡的梨花节上,我和欣华与正在这里举办书展的书法家张传忠相识。当即,深为他的作品而震撼。可惜,因为工作的原因未能进一步深谈,直到这次“五一”假期,才抽出时间回到故乡安徽蚌埠。这样,我们得以更深地了解到这位在中国书坛上有着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书法家。
蚌埠市知名作家、学者尹若康告诉我们:“传忠学书以临池创作为主,在广涉博取的基础上,兼及理论研究,篆书健丽峻拔,追求内涵,注重意境,取法自然。隶书另具一格,古朴沧桑,又有新意,大气磅礴,笔意纵横。在继承前人古拙朴茂和理想选择下,挡不住自我个性的张扬,其艺术之大成,淮水之滨不可掩也。”
传忠先生初学绘画,但对书法艺术更是情有独钟;自少年起一直临帖不缀,二十年间从不间断。隶书先临的是古朴大气的《张迁碑》、隽秀的《曹全碑》、方正古博的《乙瑛碑》、婉秀瑞谨的《孔庙碑》、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的《华山碑》、端庄凝练,秀美异常的《礼器碑》;小篆先攻李斯的《泰山刻石》,大篆《石鼓文》等。后攻金农、邓石如、吴昌硕的字。开阔胸襟,拓开视野,撷天地之精华,善养其浩然之正气;他先后游历了粤、云、川、湘、浙、苏的诸多名山大川,后又游历了陕、豫、鲁、新、西藏等地,览辽阔雄浑之气魄,摩石窟古朴之崖刻。他还曾八次攀登泰山,行走天街,仰摩秦皇勒石之雄风,四赴曲阜孔林,觅历代古碑之圣迹;数十年间沉浸於隶篆古碑帖的海洋之中。传忠先生说:“是大自然陶冶了我的灵性,磨练了我的毅力。”面对采访,传忠先生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在学习创作方法上找到了理论依据,那就是吴敬梓的一句名言:‘有瑰意以琦行,无捷径以窘步。’是这句话鼓舞着我奋斗至今,也时刻激厉着我要有理想和行动,不要怕坐冷板凳,因为前方的路是没有捷径可行的。中国书法和绘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很难理解与进取的,事实上中国书法是用毛笔这种软笔写汉字的一门哲学性的艺术。是任何天真的想象,任何小聪明都无法办到的。中国书法艺术内涵丰富,深遂而富有哲理。它包括文学、音乐、诗词、歌赋、哲学、禅理。‘无所往而生其心’是禅宗机锋,禅缘的道理是‘悟’、‘开悟’。禅的‘无所往而生其心’的智慧,可以使人性之流,跌宕而又静寂,冲创而又守一。禅宗‘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影响和提高了中国书法在历史中的地位。自唐宋以来,一改过去绘画以书佛像为内容,转变为反映参禅者习禅苦思的心理反映过程,展示了佛教情感人生哲理以及描绘他们精进高行的奇异境界。” 传忠先生如是说。
游历名山大川,勤奋好学的张传忠从禅学中悟出灵性之后将此融入创作,顿感笔下有神。人在开悟的时候要舍得抛弃,让自我澄明,使思维飞跃到一个新的境界。
当记者问道:“传忠先生,你对目前市场经济下的书风画质怎么看,中国书法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
传忠先生静静地思索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破的。‘书风画质’很高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代人去努力奋斗。努力去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去做精品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的精、气、神。凡是民族的、创造性的艺术都具有生命力,它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似乎有个规律,活着的人把自己看得太高是愚蠢的。在创造性的艺术方面,我想说个历史典故:在明代中叶;浙江有个叫徐渭的大才子,他是一位半生贫困潦倒,变卖家业,最后躺在稻草堆上默默死去的一代大师。我们从他题书诗中可以听到当年这个天才书画家的心声。诗曰:‘四十九年贫贱身,何当妄忆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点神’。正是这种用墨点神,点出了他含泪的无奈,点出了他几百年来动人的墨谑。我要说的这个故事,并不是故作深沉,我们是否经得起历史考验,是否能脱出那种文化人相轻的俗套,我们是否在历史的微风中谦逊一点,好让星空中的先贤们原谅我们。去做品学廉优的后学者和创造者。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一种人类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传达人类所达到的最高贵与最优秀的感情。’
说起中国书法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我们已走过狂热阶段的沼泽地,展望前景应该是美好的。1988年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是这一代人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通过交往后,我们感觉传忠先生不单是一位随和、儒雅的人,他还是一位非常谦逊并淡泊名利的人。应当说他是一个对书法艺术有着自己的思想见地和深入研究的书法家。
在三十多年的书法创作中,他在隶、篆上,潜心研习下尽了功夫。在书法艺术创作上,他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能兼收并蓄吸收各家长处,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特点。看他的字;笔划古朴,厚实凝重,结构端庄稳健,具有质朴苍劲、娇美灵动的特点,给观者一种翰逸神飞的强烈艺术效果。这正是他多年专心研习碑帖、不断地入帖出帖,从量变到质变脱化出新而来的。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涉猎广泛,根底深厚,合古人又与古人离的特点。难怪有书法大家评他的作品是“凝炼含蓄,开阔气满如金,纵横交错,谋篇布局似邓,集诸家妙笔而生新。”
传忠先生在继承传统的长期实践中,同时获得了暗练的技巧,使笔墨精熟到得心应手的地步。他的字运笔用墨能“乍显还晦,得浓遂枯,重如坠石,轻如蝉翼,时而铿锵近逼,时而飘逸远去”的境地。这给他在书法艺术上为追求创新生新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在许多时间里,他追摹苦学历代隶、篆大家的墨迹,并且有意识地探索碑与帖的融合之路。他力求把碑版中的沉稳凝重与帖本上的灵动飘逸,有机地组织在自己书法的线条结构中。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还十分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史学素养,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著作,他把这些看成是书法艺术创作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修养使他在研习书法中受益匪浅。
在传忠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蚌埠市时代广场A一楼19楼的《安徽婉茹画院》欣赏他近年来创作的大量作品。画院院长趙婉茹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她的详解下,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张传忠先生的书法美。
首先是形态美:其形态变化万千。传忠先生的每幅作品均因势而形美。其次是质地美:其质地质感极有分量和力度,文采、意味、风韵、浑厚、含蓄,壁中有物。然后是韵力美:传忠先生的书法富有节奏,墨色有变化。有的似缓慢韵律,给人以沉着严谨,从容不迫的艺术感受。有的如急速的韵律,给人以兴奋、痛快淋漓的艺术感受。有的变化多变,使作品虎虎而有生气。四是力感美:传忠先生许多作品都有不同风格的笔力,使读者在凝固静止的作品中领略到生命的运动。有的字刚劲有力,如铁画银钩,坚挺方折。有的字柔和之力,如棉里藏针,婀娜凝练。五是气势美:传忠先生的字气势点化顾盼有情,上下逐势呼应。行行之间递相映带,每幅作品都讲究神完气足。有的字雄伟奔放,激扬顿挫,神采飞扬。有的字沉静藏密,淋漓酣畅。六是结构美:传忠先生的字点化搭配犹如一幢幢独特的建筑。有的字结构不同,精神面貌也不同:有严密、有俊朗、有舒展、有古朴、有奇宕、有峭瘦、有丰腴,奇正变化各显方圆。有的字妙在平中寓奇,有的妙在以奇求稳,平不板滞,奇不涉怪。七是章法美:传忠先生的每幅作品,其大小、长短、伸缩、开合,整齐匀称,照应严谨,如一列有组织纪律的队伍,大小疏密,错落其间,象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八是意境美:传忠先生的书法非常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气质和很高的艺术修养,他说:“我每创作一幅作品时,不是在用笔墨,而是用心在创作。”九是风格美:传忠先生的书法在传承上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加上传忠先生在人品、家学、气质、胆识、立意、审美趣味和文化素养上均属上乘。十是自然美:传忠先生的书法极具朴素天然,富有魄力,没有装饰的外衣,没有斧凿的的痕迹。其表似淡而质朴,其里蕴藏着自在美,是奇之极,巧之极,美之极。
传忠先生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里,不断地汲取营养,推陈出新。他坚信,既便在电子信息高度发达到今天,书画艺术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且会通过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使这块滋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历史瑰宝重现迷人的光彩。
采访结束后,我们漫步在淮河岸边,看河中千帆竟渡,看河畔一片片草地生机碧绿,那一丛丛不知名的粉红和一团团金黄的花儿在春风里翩跹起舞。看河水映着晚霞,在霞光万里中,我们浮想联翩,想起了由著名书法家方茂鸿先生为张传忠题写的斋名“集雅斋”,后又想起了历史名人大书画家郑板桥的诗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雅就是清新惬意,花香不多则是美丽精巧,可见清新和美丽是书画家追求的境界,传忠先生的隶、篆书法就有这种清丽风格。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寰宇,他的书法美得就像雨后初虹的天空,其清新与美丽将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