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9 《垓下之战》之 蒯通献计“三分天下”

(2010-12-16 19:45:05)
标签:

蒯通

楚汉

汉王

韩信

军事

文/趙汗青

 

蒯通献计“三分天下”

 

 

送走武涉后,韩信连日来心烦意乱,什么也干不了。正在他心神不定之际,谋士蒯通来了。韩信看见他十分高兴,忙拉他一起喝酒聊天。

“大将军,您对武涉的话怎么想?”蒯通问道。

韩信说:“纯粹是挑拨离间之词,不足为信。”

蒯通说:“我曾经学过给人看相的技艺,让我来给您看一看吧。”

韩信说:“好啊!”

蒯通说:“人的高贵和卑贱在于骨相,人的忧愁和喜悦在于气色,人的成功和失败在于决断。从这三个方面综合分析给人看相,保证准确无误,万无一失。”

韩信急切地说:“先生您赶快给我看一看吧!”

蒯通说:“看您的‘面’最大不过封侯,封王不会长久,而且还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 却无比高贵。如能自立则富贵无比。”

韩信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蒯通进言道:“天下最初起义兵时,勇士们一声呼唤,似狂风骤起,火花迸发,象鱼鳞一般汇集在一起,合力天秦。现在暴秦灭亡了,而汉王背信弃义,发动楚汉相争,从此血战不止。至于谁要君临天下,这是两大政治集团的根本利害冲突。楚国人从彭城起兵,转战四方,直到荥阳,锐不可当,席卷广大地区,威震天下。然而,项王的部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地不能前进,这种状况已经三年了。汉王在巩县、洛阳地区抗击楚军,凭借山河的险要地形,一天打好几仗,却得不到一寸土地,反而受挫大败,奔逃难以自救。汉王本人在成皋负伤,逃到宛、叶之间残喘,将士的锐气在险要处受到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光了。楚汉战争使生灵涂炭暴尸荒野,百姓怨气冲天,社会动荡不安。我看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天下的圣贤,别人是平息不了这个大祸乱的。如今楚霸王和汉王两人的命运都掌握在您的手中。您为汉王出力,汉王就会胜利;如帮助楚霸王,楚霸王就会胜利。因此,您现在的力量是举足轻重的。”

 

齐王韩信出神地听着。

 

蒯通接着说:“我愿意披肝沥胆,献出我的计策,就恐怕您不会釆纳。如能听从我的计策,就不如让他们双方共存下来,使他们双方谁也吃掉谁,然后您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种形势下,谁也不敢先动手。您运用自己的杰出才智和德行,又拥有众多的部队,占有富饶辽阔的齐国,燕、赵业已服从了您,您可以出兵刘邦、项羽的空虚之地,牵制住他们的后方,顺应老百姓的愿望,向西阻止刘邦、项羽的争斗,为百姓请命,那么天下就会闻风响应,谁敢不听?然后您以强大实力为后盾,分割大国,削弱强国,封立诸侯。那么,天下就会归服听命,统一江山的大业就建成了。我听说,上天赐给的不接受,反会遭到祸害;时机来了不去行动,反会遭受灾难。希望你深思熟虑。”

 

韩信感到胸口有些压抑,他索性深深地吸了口气,说道:“汉王待我很优厚,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食给我吃。古人言,乘主人车子的人要为主人分担祸患,穿主人衣服的人要为主人分担忧愁,吃主人饭食的人要替主人的事业效死,我怎能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呢?”

蒯通摇摇头,两眼直视齐王,平静而沉稳地说:“您自以为替汉王效死沙场,想建立流传万代的功业,汉王会赏识您,我却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王可知常山王和成安君吗?”

 

蒯通又用两人反目的例子力谏韩信道:“在常山王和成安君都是平民的时候,结为生死之交,后来投身楚军,因为军事谋略不同,翻脸结仇,常山王背判了项羽,提着项婴的头逃跑,投靠了汉王。汉王又借给他军队,叫他引兵东进,在泜水南面杀死了成安君。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好的,但还是弄得彼此攻杀,最终成安君丧命在常山王手下。这是为什么呢?祸患就产生在人心难测呀!现在您与汉王的交情不会比常山王、成安君更巩固,更亲近,而您们之间所发生的事件却比军事计谋的分歧要严重得多,所以,我认为您过分相信不会危害自己是一种幻想。”

 

蒯通用一方丝帛拭子试脸上的汗水,转过身拍着放在兵器架上的一把青铜宝刀,继续说道:

“想当年大夫文种和范蠡力保了即将灭亡的越国,而使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称霸诸侯之后,大夫文种和范蠡一个被杀,一个被迫逃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交情而言,您比不过常山王与成安君;以忠信而言,您超不过大夫文种、范蠡和勾践。我还听说,勇敢和谋略震动君主的人生命就有危险,而功劳超过天下的人也就无法封赏了。自从您渡过黄河进军,凭着空前绝后的谋略,摧垮了魏、赵、齐的20万大军,灭了这三个归楚的国家,立下了举世无双的功劳。如今您拥有震撼君主的声威,拥有无法封赏的功劳,归楚,楚人不敢相信;归汉,汉人感到震恐。您拥有这样大的功劳打算向哪里归宿?从当今形势上看,您身处人臣的位置却有着震动君主的威望,汉王对您已有所猜忌和防范,您的处境真是万分危险呀!”

“要想摆脱危局,”蒯通斩钉截铁地说:“大王听我之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三分天下,性命可保,大业可成!”

“先生请不要说了,”韩信有气无力地说:“我想一想。”

这一夜,韩信彻底失眠了。

 

 

过了两天,齐王韩信出外狩猎,蒯通和他并马缓行,又劝道“猛虎犹豫不决,反不如黄蜂、蝎子的毒刺厉害;骏马徘徊不前,反不如劣马稳步向前能达到目标;虽然有舜、禹一样的智慧,如果闭口不言,反不如聋哑人用手势比划。可贵之处在于行动,功业难成而容易失败,时机难得而容易错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希望您当机立断!”

韩信仍犹豫不决,不忍心背汉自立,又自认为功劳多,对汉王忠诚不二,汉王不会对他下毒手。于是,又谢绝了蒯通。

蒯通长叹一声:“大火就要烧到眼前还在安然沉睡,洪水已经漫到脖子还在执迷不悟!我实在不忍心看着大王身遭毒手,还要留下骂名。”

说罢,向齐王告辞,自称要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去做一名无忧无虑的行脚僧。韩信苦留不住,只好眼睁睁看着蒯通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一直勒马凝立了很久。

 

 

任何谋略,特别是事关全局战略性谋略,都是建立在对局势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思锥结晶。蒯通的建议,的确是高明的,他看到战国以来长年战争的创伤,看到秦末连续多年的混战给平民造成的苦难,体察平民渴望安宁的愿望,也看到了韩信利用刘、项相争,坐收渔人之利,造成三足鼎立格局的可能。

若韩信采纳蒯通之计,自立为王,无论当时的楚还是汉都不能消灭他。一定会成为双方拉拢、争取的第三力量。借此良机,韩信可以武装割据一方,对楚、汉两大集团采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坐山观虎斗,并趁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待二虎两败俱伤、元气大亏之际,一一击灭他们,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历史也将会改写,也许就不会出现刘邦的西汉王朝,而是韩信建立的齐王朝了。这样,韩信不仅保全了自己,也干出了一番伟业。退一步讲,既使韩信不能一统华夏,那么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也会形成,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很可能会提早400多年出现(曹丕于220年称帝建魏国),三国也不是魏蜀吴,而很可能是楚汉齐了。历史很可能是一个长期割据混战的时期,大一统的封建皇朝将会推迟。由此看来,蒯通确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其计策足以影响到历史的轨迹。

但韩信却只看到汉王赐封自己“齐王” 宝座,还看不到“敌国破,谋臣亡” 的威胁,对蒯通的谋略建议以及古往今来的事例劝说没有采纳。待垓下之战胜利后,刘邦乘韩信不备,突然夺去了他的军权及其部队,并改封他为楚王,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人。西汉政权建立后,前199年冬,再贬韩信为淮阴侯。以后不到两年,吕后指使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便授意吕后及相国萧何用计骗韩信入宫,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他捆绑处死。韩信临斩前哀叹道:“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真后悔当初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现在竟被妇人小子所蒙骗致死,这难道是天意吗?”

无论是否天意?历史总是无情的。韩信虽然是个帅才,可惜缺乏蒯通那种敏锐的政治头脑和思想。应当说;他是军事上的巨人,却是政治上的侏儒,当时的他是那么地死心塌效忠汉王,但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本来可以是一颗天幕上的恒星,永久地发出光亮,却不幸,象一颗流星那样陨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