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垓下之战》连载之 名辩蒯通
(2010-12-09 08:26:13)
标签:
蒯通范阳徐公军事杂谈 |
文/趙汗青
名辩蒯通
这期间,楚汉战争已进入了重要的转折阶段。韩信频频率军出击:西渡黄河,俘虏了魏王豹,占了魏国;活捉了夏说,灭了代国;攻下了井陉,夺取了赵国;迫降了燕国;平定了齐国,相继剪除了项羽的羽翼,形成了牵制楚军主力于东线的有利战略态势。韩信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创立了赫赫丰功,声名震动了天下。
韩信有个谋士叫蒯通,建议韩信独立,先派人请示刘邦封他做“齐王” 。经过蒯通的一番理论后,便一边派人去试探刘邦,就说请求封“假齐王” 看看刘邦态度,一边集结部队准备进攻项羽后方。
蒯通是秦末至楚汉争雄时的一位著名说辩谋略家,生卒不详,是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西南固城镇)人。蒯通原名蒯彻,因与汉武帝刘彻同讳“彻” 字,被司马迁著《史记》时给改为蒯通。蒯通精于纵横之术,辞令绝妙,善长思辨。
我们不知道当时那些曾风云突现于春秋战国历史上的纵横捭阖之士和层出不穷的深韬伟略之英杰,以及经天纬地之俊才们,到了秦末汉初时竟一下子都销声匿迹了,最后,却只有一个名辨蒯通,谋士张良和军事家韩信了。
陈胜、吴广起义后,派部将武臣(号武信君)掠取赵地,连克十余城,其余皆据城防守,不肯投降,久攻不下,武臣想迅速平定赵地而不能。善为长短之说的蒯通感到一个让自己一展才华的时机终于到来了,决心在此动荡之机施展自己的纵横之术。这一天,他径直来到范阳县廷,求见县令徐公。见过徐公后,蒯通自我介绍道:“在下是范阳百姓蒯通。听说足下将不久于人世,特来凭吊。不过,我也能预料到足下将因为我蒯通而幸免于难,因此特地来向您表示祝贺。”
徐公也是读书人,知道来者非同一般,于是屏退左右,欠身施礼问道:“在下愚钝,望先生不吝赐教,凭吊的事,从何谈起?祝贺的话,因何而生?”
蒯通道:“秦朝的法律过于苛重,足下任范阳县令愈十年,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然而那些慈父孝子所以没有手刃公腹,是因为畏惧秦法。当今天下大乱,秦法已经废黜,百姓手刃公腹,为其亲人报仇,正逢其时。这就是在下所以前来凭吊公的因由。如今武信君即将兵临城下。足下如果为秦朝坚守范阳,范阳父老少年将趁机杀掉足下以响应武信君。足下若肯听信我的话,可急遣在下为使者前往武信君外交涉,则可以因祸为福,转危为安,这是在下前来祝贺的原因。”
徐公知秦朝大势已去,但是张楚军对秦吏一律诛杀无赦,自己还是死路一条。因此蒯通的到来虽说让自己有了一线生机,但是他仍然感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但徐公也只得起身再拜,施礼奉蒯通为上宾,表示一切听从蒯通的安排,准备车马行装,派遣蒯通作为自己的使者正式出使武臣军,交涉投降议和事项。
蒯通安定了徐公这面之后,蒯通又去武臣,直言不讳地说道:“将军入赵以来一味奉行攻城掠地的方针,在下以为已经不适用了,并非良策。如果将军愿意听从在下的策划,可以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定千里。”
武臣问:“此话怎讲?”
蒯通说:“将军兵临城下,范阳令徐公整顿士卒,以备守战。徐公其人,怯而畏死,贪而重富贵,想投降将军,又担心被将军诛杀,正彷徨于进退之间。另一方面,范阳城内的年少暴徒,闻风蠢蠢欲动,欲乘机起事杀徐公占领范阳,独立兴国,以抗拒将军。度此局势,将军何不授在下以列侯之印,使在下持侯印封赏徐公,徐公受封赏开城归顺将军,年少暴徒也不敢轻举妄动。占据范阳以后,将军再令徐公为使者,佩列侯玺印,乘朱轮华车,驱驰燕、赵各地游说劝降。各地官员见了徐公,宛若看见了自己的未来,夺走相告,必将不战而降于将军。这就是在下所说的传檄而定千里之事。”
武臣欣然接受蒯通的建议,令蒯通持侯印封赐徐公。一切如蒯通所预言,赵国各地的秦郡县官吏纷纷停止抵抗,和平归顺武臣军的城池有三十多座,大量的秦军将士由此加入到武臣的军队中来,成为武臣政权和赵国军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