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灾后重建: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2010-04-22 10:30:49)
标签:
杂谈 |
玉树灾后重建: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玉树地震的救援工作将告一段落,接下来将是灾后重建工作问题,这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土安全的千秋大业,不可不慎重对待。成者变害为利,不成则后患无穷。在制定重建工作时,一定要听取各方专家、学者的意见,尤其是生态环保人士的意见,群策群力,尊重自然规律,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益,才会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会有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受灾群众应尽量转移到安全平坝地区或者是异地安置,这样可以因人口压力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因为有很多灾害是人为造成的。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之举,这次可以“四川奔全国”,人员到外地打工或落户。现在山区县、市提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耕还坡”、“退人还山” ,给野生动植物留有栖息地。尽量不去干扰大自然,让大自然自我修复,自我完善整个生态系统。
对于灾区重建工作要加强小城镇建设,把分散在山区危险地带的群众迁移下来,异地妥善安置。采取封山育林种草的方式,建立无人区或自然保护区,暂时不修公路,断绝交通。在地质松软地带要加强人工造林,多栽植适合当地气候、光热、土壤条件的乡土树种,对于灾害较大,人口稀少的深山区,要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不去管理它,更不要破坏它,让其自然修复,若干年后这些地方有可能比人工修复的还要好。总之要给大自然以自我修复的时间与空间。
因为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造湖运动,象新疆的天山天池、吉林长白山天池、还有黑龙江五大连池等都是堰塞湖,现在都成了宝贵的高山湿地,并成为风景名胜游览区。这次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只要对上下游没有较大影响,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并且人们采取规避方式就可以不受其害,尽量不去管它,要顺其自然,采取封闭措施,迁移人员。若干年后,这样的堰塞湖有可能形成新的风景名胜区。里面有高山湖泊、溪流瀑布等湿地景观,成为各种鸟类、鱼类、兽类的乐园。这对调节当地气候及抗击干旱都有好处,对周围群众饮水用水也会带来方便。等于赐给人类一座天然水库。如果把堰塞湖再还原成原来地型地貌,不仅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有可能还会带来二次灾难。
纵观世界上的火山爆发、海啸、台风、地震,其实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无人区,就不是灾害,更谈不是灾难。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请专家在当地选择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安排灾区群众开展重建家园的工作。
我们还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能因人口激增,就无序开发,把家安在高危险地带,让大自然来惩罚我们。
我们还要保留一部份因地震造成的新的地型地貌,建立自然保护区,让其自然修复,若干年后肯定会成一个动植物的天堂,这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礼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