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如莲——《垓下之战》一书代序
(2009-12-24 17:19:21)
标签:
垓下之战代序如莲霸王别姬莲叶情感 |
我心如莲
——《垓下之战》一书代序
在我少年时代刚刚受到文化启蒙的时候,饱读史书的父亲就经常向我讲起“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等故事。从此;“项羽”—— 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被定格了。然后,我就一直留心有关“垓下之战”的小说、戏曲、电影、电视等。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人完整的把这段史实故事化的写出来。但只要一提起“霸王别姬” ,大家可能都知道,因为电影、电视与戏曲早已将这段故事传播开来了。实际上,“霸王别姬” 只是“垓下之战”中的一段插曲而已。其实,正是有了“垓下之战” ,中国的历史上才有了大汉王朝,才有了大汉民族和方方正正的汉字……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
宛如要从花心中找回自己的前身,我专注于眼前的千瓣莲叶;夏日午后,门前池塘的风推动着层层翻卷的粉红与翠绿,几不可辨的嫩黄细蕊在阳光下亮出金丝,池水中是一如真实的莲影,重叠着清艳凝碧,一隐藏着几分苍凉;一恍眼,所有的线条与色彩融成一片混沌,我两眼茫然的想象着公元前202年的12月到底是什么样子?
婀娜的花姿带着出尘出世的缥缈,空灵完美,怡然自得;我凝视,出神。追寻着内心中的千千万万不解,去反复的询问:我对自己的期许是什么?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我非常喜爱美术和音乐,在父亲精心收藏的躲过了“文革” 浩劫的几幅字画中,有一幅张大千的画(遗憾的是在我少年时拿出找人鉴定时被人算计走了)中如臻化境的典雅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在以后学画的日子里,我又狂热的爱上梵高那冲出狂热烈焰的色彩;为此,竟常常忘记吃饭而专注于此,可惜半途而废了。再后来,我又迷上贝多芬那澎湃激荡的英雄交响曲,一直到如今还仍常常沉浸在此中。在以后小学、中学、大学读书的年代里,我最喜爱的作家是杜甫、苏轼、曹雪芹、托尔斯泰、罗曼. 罗兰,司与迁……
莲池塘的风中有着淡淡的荷香在弥漫着,沙沙的荷叶不停地摩挲着,如一组精美的协奏曲;我的心中已生出了翅膀,在莲池莲叶间迎风飞翔,飞出令我苦闷孤独的困苦环境,飞出了现实的无奈生活;那洁净的莲瓣就是我供奉的观音莲座,我从瓣瓣莲心中找回了自己的前身,找到了自己的追求。
是那潜藏在莲的生命中的莲子震撼了我的灵魂,也许莲子就是佛家的舍利子吧——它象征着永恒、完美、圆满。
我也就有了自己的永恒——
再后来我渐渐疏远了美术和音乐,把从小阅读过的文学书籍在心里纵横交错的织成锦绣,那唐诗宋词中的缱绻,《红楼梦》中的花谢花飞和《史记》的雄浑雅健,庄子的飘逸在我的脑际中一起灵悟交融……在众多的历史书籍中我最爱读《史记》,太史公司马迁老先生用最言简意赅的文字描述了一个格局庞大、视野辽阔、气势磅礴的历史,在冥冥中激发了我的灵感;从而,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了解到了自己的使命——确立了自己一生所要行走的道路与方向;
也就从那时起,我辞去了基层政府主要官员职务,投身到一家媒体工作,一边照顾着体弱多病的父亲,一边考察、考证西楚霸王一生行走过的路线,精心捜集积累了大量的史料素材,而个中的艰辛就唯有自知了。
在创作《垓下之战》这部书稿之初,我的基本信念是纯史实性的;有专家告诉我,历史有多种写法,最好是可读性强。如此,我走进垓下,开始改写这部应该融文、史、哲于一炉的《垓下之战》。
我严格遵循着一条原则;建筑万里长城必须奠下深厚的基石,必须一砖一石的逐步进行……
祝我所有的好友、博友、网友们:
平安夜里平安着你的如意吉祥,圣诞节里快乐着你的幸福平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