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与教养——一点心得体会
(2008-09-08 20:42:37)
标签:
教育 |
孩子的性格与教养——一点心得体会
山师附小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儿童发展有着普遍的规律,但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因此儿童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每一个家长,每一位在老师都在摸索着教育孩子的方法,作为一名家长的我也毫不例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也一起成长,在实践中我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收获了一些教训。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就仔细地观察孩子,根据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试着用我所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念来对症下葯,帮助孩子成长。
第一,孩子内向,任何事情面前首先想到的是退缩,自信心不足。在竞争面前,缺乏勇气,害怕失败,上课时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害怕错了遭嘲笑。针对孩子的这一特征,我采取了一些措施:(1)我总是鼓励孩子大胆,不怕失败。例如,当学校组织英语讲故事比赛、奥数比赛时,我总是鼓励孩子以参与为主,不计较最终成绩。这样做也可能使孩子在任何事情面前总是不求先进,只求“过一把瘾”。但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她来讲,正面的效应还是大于负面效应,孩子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兴趣逐渐增加,并且为了能够参加比赛而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准备。(2)给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获得某项技能或出色地完成了某项任务时,往往会产生自豪感,体验到成功感以及由于成功而带来的地位。我利用孩子热爱舞蹈、会弹钢琴的优势,经常给孩子提供在他人面前表现的机会,使孩子获得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3)采取了正确的表扬方式。教育学家认为,正确的表扬如一缕温暖的阳光,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在日常教育中,我注意采用表扬策略。当孩子通过努力获得运动会奖牌时,我会说:“你获得奖牌很不容易,主要在于你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训练!”而不笼统地说:“表现不错!”让表扬真诚、切中要点,不泛泛而论。
第二,对什么事情对感兴趣,但不求甚解。孩子对学校、社会上的一些业余辅导,如音乐、舞蹈、美术都非常感兴趣,也愿意去学,但一旦遇到困难,就想“知难而退”。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希望探索未知的世界,教育的任务是小心翼翼地维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探索的兴趣。为了小心地利用孩子的天然兴趣,让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我首先给孩子自己主动选择的权利,让孩子自己选择两项自己非常喜欢的业余爱好;同时也和孩子约法三章:一旦选择,不允许退缩,不能轻言放弃。等遇到困难,出现放弃和退缩的迹象时,就和孩子共同想办法去克服,共同努力,一起度过难关,等孩子尝到了胜利的甜头时,兴趣自然也就得到提升。
第三,对挫折和失败极易采取特质归因的方式。如果某一门课考得不好,不从自身努力程度上找原因,而是归于自己的心智。二年级下学期几次数学单元考试不是很理想,自己就告诉我:“妈妈,我的数学不行,我学数学有点笨!”。三年级后,孩子在语文阅读理解方面遭遇困难,就自认为自己没有学语文的头脑。针对孩子的这种归因的方式,我采取了给孩子贴好“标签”的方法,让孩子找回自信。根据标签理论,当儿童出现被社会所认可的积极的行为时,教育者可给儿童贴好的、积极的标签。儿童一旦被贴上这种积极的标签,周围的人,如教师、同伴等对待他的方式就会发生改变,人们就会依据这个好的标签来描述、称呼他,久而久之该儿童就形成这一积极标签所表定的身份。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只要孩子能够解决一个疑难问题,我就会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她是一名善于使用自己聪明大脑的孩子”,时间久了,孩子逐渐认为自己原来是聪明而又勤奋的,并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第四,比较文静,做作业时注意力持续时间较长,但容易出现“做白日梦”的现象。为此,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盯着”她写作业,采取“剥夺权利”与奖励并用的策略,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就“剥夺权利”(如剥夺孩子玩的机会),但是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段里认真做作业没有出现开小差的现象,则予以“代币奖励”。通过一个月的努力,孩子在家里做作业不再出现开小差的现象。
除此之外,孩子两年的学校生活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教育孩子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经 常和老师沟通,一起商讨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途径。家长只能看到孩子在家里的一面,在学校里是个什么样子,只有孩子的老师最清楚。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老师们真诚地向我提供孩子的信息,一起努力教育孩子。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让老师感到兴奋,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让老师牵挂。例如,孩子害怕批评,批评的效果可能收获甚微,老师们就采用适时鼓励和赞扬的方法教育孩子,结果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增,孩子也越来越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把每天上学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孩子上课出现“走神”现象,班主任王素芳老师及时和我联系,寻找原因,采取措施,逐渐改变孩子的这一不良习惯。
作为孩子的老师和家长,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发展,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学有所成。著名的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孩子要遵循儿童的天性。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不一样,采取的教养措施自然也就不能完全相同,真诚的希望我的这一点心得体会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