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谁歌唱——《麦田里的守望者》
(2009-09-27 18:57:41)
标签:
麦田里的守望者常态霍尔顿美国读后感 |
分类: 读书笔记 |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有两部小说经过三十多年时间的考验,已被认为是“现代经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无形人》,另一部就是小导刚刚看完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是以漫不经心的少年口吻呈现的,霍尔顿是潘西学校刚被开除的的学生,而这本书就是以他的口吻讲的他被学校开除后和在他父母没有接到消息前这个区间的几天生活经历。他叛逆、无聊、张狂,满嘴脏话,全世界都是他咒骂的对象,正像他所说:信仰太多,也就没有了信仰。而你总能从他的懊恼中,发现只言片语的闪光点,再细细咂摸一下,其实就是那么回事。比如:
有一种长得十分漂亮的家伙,或者一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物,他们老是要求别人大大帮他一个忙。他们因为疯狂地爱着自己,也就以为人人都疯狂她爱着他们,人人都渴望着替他们当差。说起来确实有点儿好笑。(说的太对了,想想你周围的人,包括你自己)
你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把任何人宠坏。
老是在跟人说“见到你真高兴”,其实我见到他可一点也不高兴。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说这类话。
厌恶了这做作的世界,大喊我他妈的怎么了。
在一个酒吧里,穿着格子衬衫,用那种疲倦的、势利的声音批评着戏、书和女人。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其中的一门知识就是,你将发现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惶惑、恐惧、甚至恶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
要是一个人对这类玩艺儿懂得很多,那你就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发现这人是不是真正愚蠢。
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会让你难过得要命.
即使我说得清楚,我怕自己也不一定想说。
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那样的话,你就不再那么好了。
小说写得就像流水账,还是毫无头绪的那种。你要是中间稍微停顿一下就会有狗熊掰棒子的感觉。霍尔顿好像对整个世界都不满,他的同学都是假仁假义、装模作样的混账东西;他的朋友都矫揉造作让人恶心;他周围也尽是些肮脏的、甚至骨子里带着同性爱的变态们。不管谁找他谈话,他都没有应该有的典型反应:做痛哭流涕状,后悔莫及,知错就改,吸取教训……反而老是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
他敢于承认自己是胆小鬼,他敢于将内心最龌龊、最阴暗的想法呈现到阳光之下,他更敢于把对所有被称为经典和神圣的事物表示不屑——他的经历,他的逃避,他的荒诞是不是也触动了你我?只是我们做一切被理所应当化的事情之前,缺乏他那样的思考与反抗——强权之前,低头只是暂时的妥协,心里头还是会低声的咒骂。
不知怎么的,霍尔顿老是让我想起《猜火车》里面的马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瘾君子,戒毒未遂,又继续过着糜烂的生活。这电影里面的经典台词很多,有一段是这样的: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我一定活得比我的父母高明,选择不选择他们给我的生活;我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选择不选择适时出现在我周围的伴侣;我不要因一个月几百块向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媚笑,选择不选择工作,这个世界常态是虚伪无耻,那我选择不选择常态的生活——如果颓废有理由的话,这便是理由。
很个性的,很反叛的台词。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这样想过,可能比他的温和,但实质绝对相当,不是吗?霍尔顿就是另一个城市的马克,马克,就是激烈版的霍尔顿。不同的是,电影里没有谴责,却充满了无声的批判;小说里周围的人尽是谴责,却让人无法去批判一个只有16岁,却已经看破这世界的少年。
上升到理论高度,小说旨在批判美国社会——物质丰盛,精神匮乏。青少年们更是在这个花花世界迷失了自我:性、暴力、彷徨等等。当一个被虚荣、欲望、金钱堆积起来的繁荣国度邂逅了尚有纯净气息的面孔时,前者注定会轰然倒塌,而后者,必然在成长过程中付出惨重的代价。
整个小说的基调都是萎靡不振的,而书名多少让我们感到希望。霍尔顿并不是病的一发不可收拾的,他还是渴望找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一个人,或者和一个姑娘,装聋作哑的度过一生的。他拒绝伪君子,欢迎那些像菲比一样可爱的人们来做客。多么像中国版的归园田居,放在现代叫做香格里拉或是《奋斗》里的梦碎乌托邦。当一个小孩天真烂漫的哼唱来“我在麦田里走来走去”时,霍尔顿一生的梦想就尘埃落定了。这个社会总是在强调雄心壮志,可我偏偏要选择我爱的生活: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就站在那悬崖边。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