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
(2009-06-15 22:51:16)
标签:
采访对象新闻心理学采访提纲负面新闻书评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原以为心理学是这两年风光起来的,没想到早在97年,这本《新闻心理学》就问世了。学科的高度分化与渗透融合可见一斑。看了,虽然是老生常谈,不过还是颇有些用处的。
专家们是从采访对象心理、记者心理、写作心理、编排心理、受众心理等方面来论述的。其实很多问题我们看到了都知道,只是无法用专业术语总结出来而已。比如说采访对象,有积极协作的,有一般配合的,也有消极对抗的。潜意识里我们就知道人家愿意接受采访的大多是知道我们要正面宣传;而不愿意甚至破坏采访的无非就是绯闻、负面新闻怕见光。这些外部表现体现了采访对象内在的心理活动,只有准确把握并积极调解了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
做采访是一项很慎重的工作。大体三个方面:第一,确立对任务完成的意识、动机和目的;第二,汇集采访对象的有关情况、资料,进行初步研究;第三,制订采访计划,拟出调查纲目。对比自己在《兰大青年》的实践中,做的真是太菜了。我现在做的是人物版,每期需要找出要采访的对象,然后收集一些资料,再制订采访提纲。但是最致命的一点是,我一直找不到一个主题。我总觉得采访人物是没有主题的,最近谁比较受大家关注,或者谁各方面比较优秀就采访谁,然后把事迹一列就万事大吉了。就像人一样,没有了灵魂,再怎么花枝招展也是行尸走肉。应该切记:采访需要主题!
新闻的生命是什么?真实。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是自己真的做到了么?没有。大一的时候,师长们交给的采访人物没完成就自己虚构,反正采访对象要说什么我大概能猜个差不多。真实太不专业了。看了这么多鲜活的例子,最大的感触就是:你永远是个局外人,别人说什么你永远也无法预料。应该,而且必须做个客观的记录者,并将别人的话语按自己的终极目标完美结合。
心理的表现形式不一而足,但无非都需要记者具备一个核心能力: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解决一切意想不到的困难。道路艰辛,慢慢修炼吧。本质大概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可不是贬义哦,做到这点,就说明你已经相当敏锐了,新闻敏感还能差吗?
采访的过程其实就是学做人的过程。只有你真正的能做到推己及人之时,你才能获得你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正像凤凰的胡一虎所说:只有心怀善意的悲悯,我们才往往会注意到那些霍然转身间流露出来的人性真实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