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田小导
田小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11
  • 关注人气:15,9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成西就之《卧虎藏龙》——删减版

(2008-12-27 23:47:43)
标签:

影评

玉蛟龙

《卧虎藏龙》

李安

中国

杂谈

分类: 电视电影

题记:说老实话“东成西就”这四个字是我偷来的,因为我觉得用来评价这部影片简直是最合适不过了。不是吗?它不光说明了影片产自东方,即我国,而成就于西方,也就是在美国获得巨大反响;也暗示了李安导演带点洋味的奋斗历程;甚至还牵扯出了王家卫的那部同名电影,而王家卫和李安,都是我最欣赏的导演。所以东成西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我论文的标题。

 

 

 

 

 

定格在记忆里的瞬间——经典镜头解读

 

一部好的电影总会有一些让人无法忘却的经典镜头,比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里神父皮德罗在临死的一刻的祈祷:上帝饶恕他们,饶恕他们吧。又比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奔跑,都作为一种精神铭记在我们内心深处。

东成西就之《卧虎藏龙》——删减版

 《卧虎藏龙》中,最打动我心扉的是李慕白与玉蛟龙竹林打斗的那一幕。在那一刻,长久以来在我心头形成的关于武打和江湖的思维定势一下子爆裂了!原来武打戏也可以拍的如此唯美梦幻,如此飘逸空灵,如此倾国倾城。在这个李安为我们构建的世界里,艺术代替了血腥和恶俗。葱绿的竹林中,白衣男子和白衣女子,用华美的融合了太极阴阳的舞蹈式的武术让我们叹为观止。这一刻,没有人再去关心谁输谁赢,只需静静的,去用心灵和灵魂去品味这个前无古人的画面。那些一直以来被津津称道的很中国的元素,无形之中,被李安以画面和音乐,天衣无缝的诠释出来了。

伴着孤凄深沉的大提琴主旋律,玉蛟龙恍若翩仙般,舒缓开四肢,一任晓风拂乱了青丝,吹得月白的衣衫猎猎作响,途经过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如画江山,从此便抵达了一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她是想起了那个心诚则灵的传奇?还是无法面对曾经的和以后的一切?亦或是看破红尘,无可眷恋?一切都不重要了。那些曾经的固执与任性,那些侯门神似海的哀怨与无奈,那些少年时代的爱恨离愁,以及那遥不可知不知如何面对的未来。关于原因,还是不要再去推究了,因为玉蛟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无法解读的谜。小虎的心中,纵然万般不舍,我想,他还是不愿去阻止爱人的决定,因为懂得放手的,从来都是爱的最刻骨铭心的。

 

影片中的中西合璧——局部视角评论

 

李安是个儒雅的传统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有着温厚的人文情怀的编剧,更是一个能够跨文化精彩演绎的导演。在《卧虎藏龙》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悟,将《卧虎藏龙》以一种我们始料不及的中西合壁悄然呈现。

音乐:   如果留心就会发现,《卧龙藏龙》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奖中,获得的10项提名就包括“最佳原创音乐”及“最佳主题曲”。

而在影片中如果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重要场景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比如松林中的松涛声、新疆乐器和用琵琶弹奏的主旋律。在此影片中,音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影片一开始,就是以马友友凄凉委婉的大提琴为主线的音乐,马上凝重起来。特别是在玉蛟龙偷剑与俞秀莲夜战一幕,那段鼓曲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而这些声音,就是李安导演中西合璧的最好证明。他既将中国传统的乐器融入其中,也不失时机的将西方的高雅大提琴合理嵌入,引起东西方观众的共鸣。语言有国界,但是艺术和音乐却是沟通世界的桥梁。李安做到了。他让我们所以对人都觉得这些音乐与影片浑然一体,好像它本来就应该存在。

人物:这里重点分析李慕白。李慕白的儒家风度在这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不是通常武侠片中火爆的烈火男儿,而是无论在白天、黑夜,丛林中还是厅堂下,言行招式都光明磊落,不染纤尘,却又不矫揉造作。对弑师逆贼“碧眼狐狸”毫不手软,对蛮横、顽固的玉蛟龙百般宽容教导,对倾心一生的女人俞秀莲不越雷池半步,只因为一个朋友妻不可欺的纸枷锁。李安眼里的李慕白就是一个理想化的中国传统的英雄侠士的代表和模板。而关于西方文化的参与,尽在李慕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临终话语:“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以及那西方式的悲痛拥吻。只需一个瞬间,世界都为之震撼了。

情节: 舞蹈般优美的武打场面、中国山水的如诗意境、土布长衫的江湖儿女、丹青笔墨的书法国粹···都无一例外的透露出导演李安含蓄内敛的风格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赞誉及热爱。

而作为为数不多的好莱坞亚裔导演中最成功最特别的一位,李安自然可以游刃有余地用将西方表现形式融入这充满东方艺术美的片子中,并且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认同。影片与以往武打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武打戏更多发生在女人之间而不是男人身上,这种编排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江湖”只属于男人的传统观念,更多的融于了一种在西方备受推崇的无性别差异观念。这种特有的女性角度造就了温婉暧昧的情感氛围,使得俞秀莲和玉蛟龙两位坚忍女性的形象远比李慕白、罗小虎鲜明得多——恐怕这也是《卧虎藏龙》能被西方观众接受的重要原因吧。

 

新武侠,新江湖——冲破思维定势


 

《卧虎藏龙》不仅在票房与奥斯卡上获得双重成功,同时也使得已经少人问津的华语武侠电影重新焕发生机,更令我们欣喜的是,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了中国的武侠开始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征服世界。

武侠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我们心中的武侠与江湖,是乔峰、郭靖、令狐冲···为我们构筑的出神入化、天马行空的英雄世界。而另一方面,给后来者留下的是难以逾越的高度,因为武侠故事的描写方式已经基本定型,而其审美趣味也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循规蹈矩只能石沉大海,而求新求变又很难找到突破点,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卧虎藏龙》的成功显得弥足珍贵,但是,这成功决非侥幸,也不是因为那些优美的打斗镜头,而是因为李安找到了描写武侠世界的全新方式,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李安的武侠视角,不在侠义,而在江湖,他的用意,是要将江湖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来描写、展示、分析,采用中立的叙事视角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侠客们的义举不再是重点,他们在江湖与世俗之间穿梭的悲喜得失,所思所想才是重点,而且,导演也并不总是盯着矛盾冲突的发展,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故事的主线与当时的世俗社会、人心习俗进行交叉穿梭,从而为寻找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卧虎藏龙》没有一般武侠片那种笑傲江湖的豪气,也没有血流成河,缺胳膊少腿,场面激烈却不残忍,甚至打出了一些美感和诗意。更多的是对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重新寻找,一种深沉思索。

 

与国际接轨仍需努力——未来发展方向

 

50年代的黄飞鸿系列,60年代张彻和胡金铨的武术鼎盛,70年代的李小龙时代,80年代的《少林寺》《蝶变》,90年代的天马行空神通广大,20世纪《功夫》带来的后现代功夫···武侠电影发展到现在已有几次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而且能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观众的喜爱,归根到底应是华人共通的传统文化和认同的侠义精神起了重大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观念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武侠电影要想生存下去甚至再度辉煌,惟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卧虎藏龙》就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成功与否,它起码进行了一种可贵的探索和创新,也为功夫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卧虎藏龙》的成功是华语电影的胜利。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卧虎藏龙》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中国民族电影,它是由百分之百的中国影人制作的,百分之百的说中文,体现的是百分之百的中国民族文化,这就足够让我们自豪和骄傲。这对于一直以来都很难打到国际市场的华语电影是一个促进,一个希望。华语电影,尤其是华语动作武侠电影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我们绝不能丧失发展民族电影的信心。同时,《卧虎藏龙》的成功也为我们民族电影如何走向国际,如何与国际接轨具有深刻的示范意义。

与国际接轨,怎样达到一个东西方皆认可的火候是很难把握的。而李安就是达到这个成就的为数不多的华语导演之一。有人说,他的商业性太重,而我更认为他达到了一种商业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即使一部专为西方而拍的电影,《卧虎藏龙》也达到了一个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从来没有人能把如此典型的东方文化气息这么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一部商业大片中,不是吗?但是这部电影似乎造成了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在国内却引来众多的冷言冷语。这一点说明,《卧虎藏龙》虽然在探索中国武侠新方式上取得一定进步,但是仍然不是十全十美,也还远远达不到一个东西方观众齐心喝彩的水平。

面对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应,我们知道,华语电影打尽国际市场的目标依旧是任重而道远。新一代的电影人要做的,就是从《卧虎藏龙》中,以及李安导演那里不断学习、发掘新的亮点,从而努力实现中西方文化真正的互通,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国内外观众认可,而不是顾此失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