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場大雨

第一次接觸大雨是在小學二年級,那是在60年代的台灣,當時台北仍有許多舊的日本房子,台北的家也是其中一棟,這房子是祖母壽夫人買下當作我們回台灣的居住地,但每當遇到颱風時,全家就要總動員抵擋風雨。雖然每次雨水都沒淹進屋內,但那一年就不同了。連下了五小時的大雨,街上水開始淹起,人們拿著曬衣服的竹竿在馬路行走,同時也引領被困的民眾渡水回家,這時軍隊出動協助運送糧食及遷移困戶,一切都不慌張只等時間過去。這時水中看到了難得的鯰魚,鄰居們的小朋友全歡樂了起來,一場捕魚的遊戲在風雨中展開。
當風雨過後最大的損失就是許多拖鞋及皮鞋被水沖走,清潔的工作花了三天才恢復原貌,我現在想起來也覺得當年的騎樓及大水溝發揮了功用,唯一害怕的只有強風。雖然沒有高科技的器具,但傳承下來的水道及分流得機制,都讓積水能夠處理,而且當年垃圾很少沒有堵塞的問題,但到了2000年台北就沒逃過大淹水了。
大伯張學良住在北投山上,淹水不是他的問題,但颱風後總想去山上看他,因為他的花園中會發現不少被水沖出的大蛇,護衛們會抓到後集中起來運走,我就愛在旁邊聽他們說出每條蛇的種類,因為在原先生活的澳門是看不到這麼多的蛇,而且有些蛇死了會被守衛軍隊煮湯吃了,也許這一切都是災難,但在兒時心中的我是上了一次大自然的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