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時能有信用機制

在台灣及國外對於公司及個人,都有一套審核信用的電腦系統,作為其企業或個人的信用標準,在企業合作或聘任時,這無形中佔有很大的作用,如沒有此標準將無法從事或任聘任何事情。但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信用問題一直是國外企業最頭痛的事情,從一個企業登記的証號或個人的身分字號上根本無法查出其財務信用等級,以及過往的資經歷,讓投資者及管理者無法看出誰才是信任的對象。
大陸民間從三十年前就有詐騙商務之事,原因是找不到可依據之信任資料,而陸商要拓展商務時,大家也無法信任其產品管理及約定日期能否交貨,長期下來產生不良印象一直仍未跳脫,也讓銀行貸款不能正常發展,中小企業也就無法生存下去,只能依賴國企及大型機構,但這不是一個健全的商業發展模式,這也是為何許多百年企業不是最終倒閉就是變為國營了,因為沒有擴展的協助機制及評定。讓更多的民營面臨著資金的困擾,現在各城市中仍一直重複此類事件,創業者更難生存,找工作者也很難尋找到適合自己滿意的工作,蓋了大樓商場一堆但招商困難無法進駐,空樓也越來越多,真正基層民眾有著更多的痛處無法應付,長時間下來將是很大的隱患,畢竟大陸百分之九十人口仍是辛苦的基層,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化後勢必將重演民國初年的災難一般,唯有讓人民無工作之憂才能穩健發展社會建設。生活在大陸的社會中,慢慢有著深刻生存的體會,這將帶回給台灣更多的學習與認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