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喝豆浆四要点让你快速变瘦—(附:喝豆浆的7条禁忌)

(2009-07-04 22:30:44)
标签:

饮食

养生

豆浆

密技

大豆

健康

分类: 健康人生
  喝豆浆四要点让你快速变瘦

  为什么光饮用豆浆就能达到瘦身效果呢?其实,从开始饮用到吸收消化,豆浆中所含的营养成份都不断地在帮助燃烧脂肪喔!

  在消化吸收的5个阶段中发挥瘦身力

  豆浆主要榨取了含有丰富高优质植物性蛋白质的大豆,除了大豆蛋白质,还含有大量的大豆异黄酮(Isoflavone)、大豆配醣体(Saponin)等成份。这些成份可以抑制吸收体内的脂质和醣类,发挥燃烧体脂肪的效果。因此从饮用豆浆的那一刻起,经过消化→吸收→燃烧脂肪的各个阶段,这些有效成份可都正在发挥瘦身效果呢!

  健康提示:

  慢慢饮用才能吸收有效成份

  即使豆浆具有瘦身效果,若只是随意饮用也不见得就是好。瘦身成功失败与否,就在于饮用的方式。豆浆所含的有效成份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可以抑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吸收,所以能帮助瘦身。因此,在用餐时摄取最能达到瘦身效果。

  另外,如果选择在餐前饮用,再搭配有饱食感的高纤食材,还可以防止过度饮食。

  还有,能让身体确实将豆浆所含的有效成份完全吸收,也是关键点。大豆蛋白质和大豆配醣体等有效成份,如果没有被身体吸收,瘦身效果就会减低。因此,不要一口喝下豆浆,而是要一口一口慢慢地饮用,让身体吸收。

   运用在料理中,慢慢食用也具瘦身效果。

  利用豆浆瘦身成功的4大密技

    密技1餐前或用餐中饮用

  豆浆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瘦身效果,所以用餐中饮用更佳。如果想利用豆浆的饱食感来防止饮食过量,也可在餐前喝。每天饮用的最好时机,是肌肉活动量大的上午到傍晚。活动量小的夜间,因为容易囤积体脂肪,所以应尽量避免。

  密技2瘦下来后1个月观察状况

  豆浆所带来的各种令人喜悦的效果中,最早出现的就是是便秘的改善,快的人在隔天就会见效。不过,关键的瘦身效果出现时间平均是在1~2个月后,慢的话要半年。瘦身效果出现的时间因人而异,总而言之不要操之过急,应该等待一段时间再观察状况。

  密技3每天饮用1~2杯,也可入菜

  豆浆除了直接饮用外,也可用来入菜喔!如果想要达到瘦身效果,建议每天饮用1~2杯。此外因为豆浆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都会抑制脂质和醣类的吸收,所以和其它的食材一起烹调也是不错的点子。不过因为豆浆并不是完全没有热量,所以还是要注意不要摄取过量。

   密技4搭配食物纤维丰富的食品

  如果觉得光喝无糖豆浆味道有点单调,可以试着加入可可(热巧克力)或黄豆粉(或是绿豆粉)、水果搅拌后饮用。其实,这不只是将豆浆调成顺口易饮,也有助于提升瘦身的效果喔!因为豆浆在制作过程中,大豆的食物纤维就被丢弃了。所以和可可或黄豆粉等含有丰富食物纤维的食材一起搭配使用的话,可以提高饱足感,也就不容易觉得饿啦。

  饮用豆浆须注意七个禁忌  http://www.ny1988.com/food/UploadFiles_4525/200903/20090331144033562.jpg

  一豆浆性质偏寒,消化不良、嗝气和肾功能不好的人,最好少喝豆浆。另外,急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不宜食用豆制品,以免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胃肠胀气。

  二豆浆里不能加红糖,因为红糖里面有多种有机酸,它们和豆浆里的蛋白酶结合,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而加白糖就不会有这种现象。

  三有人喜欢用暖瓶装豆浆来保温,这种方法不足取,因为暖瓶温湿的内环境极有利于细菌繁殖。另外豆浆里的皂毒素还能够溶解暖瓶里的水垢,喝了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由于豆浆是由大豆制成的,而大豆里面含嘌呤成分很高,且属于寒性食物,所以有痛风症状、乏力、体虚、精神疲倦等症状的虚寒体质者都不适宜饮用豆浆。

  五豆浆不但必须要煮开,而且在煮豆浆时还必须要敞开锅盖,这是因为只有敞开锅盖才可以让豆浆里的有害物质随着水蒸气挥发掉。

  http://www.ny1988.com/food/UploadFiles_4525/200903/20090331144033643.jpg

  六豆浆一定不要与红霉素等抗生素一起服用,因为二者会发生化学反应,喝豆浆与服用抗生素的间隔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以上。

  七常喝豆浆注意补锌,豆类中含有抑制剂、皂角素和外源凝集素,这些都是对人体不好的物质。对付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豆浆煮熟,长期食用豆浆的人不要忘记补充微量元素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