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特技之跷功


标签:
编外人丝弦石家庄京剧河北梆子梅花奖文化艺术戏曲 |
分类: 俗人学艺 |
旧时,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为了塑造小脚女人形象,京剧中的旦角(大多为男旦)都需要练就“跷功”本领。但是这双“跷功鞋”并非那么容易穿上,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痛苦的磨练。跷功可分“硬跷”和“软跷”两种,因而跷功鞋也分成“硬跷鞋”与“软跷鞋”。
软跷鞋也用红、白、兰缎五彩线刺绣,普通千针纳鞋底,长度根据演员脚码,一般约4寸。左右帮上设白布带,鞋尖内塞棉絮。与硬跷鞋不同的是它采用鞋垫,即在跷鞋内制高坡木鞋垫(白坯布包裹)。穿着分以下步骤:
1、先裹脚:软跷鞋不用木跷板,先用裹脚布将脚裹好;
2、套软跷鞋:用后帮鞋拔拉进软跷鞋,再将两根带子绕跷鞋至脚背并捆紧打扣;
3、穿跷套彩裤:穿上兰色彩丝绣花跷套,再用大彩裤遮住真脚;
无论穿硬跷鞋还是软跷鞋,演员站立后,脚掌与地面均成75度夹角。最早科班的演员从小就要开始训练。著名京剧武旦李金鸿先生回忆,自己学艺时,单练习跷功就花了三四年。武旦表演翻、打、扑、跌时,都用踩跷。在脚上绑上木头作假小脚,要练得和真脚一样运用自如,没有长时间的刻苦锻炼是不行的。武旦只有把跷功练好才能穿上跷功鞋,开始正式学戏。京剧的很多程式都是以跷功为基础。《三寸金莲》中的主演刘微,为了表演跷功足足花了一年多时间练习,开头几天脚尖肿得根本没法塞进鞋套,站、走、跑、跳从头学起,一年后才能投入正式排练。全剧两个多小时表演中,她脚尖着地娴熟地跑圆场、走台步、下腰、翻身、平转、舞蹈等,四平八稳、利索敏捷,却不知足下是脚指红肿,磨出老茧甚至变形。
跷功表演采用足尖斜立于地像跳芭蕾舞一样,婀娜多姿,轻灵矫健,故有“东方芭蕾”之称,其实“跷功”比“芭蕾”更难。据武汉市京剧团负责人介绍:芭蕾的舞鞋在鞋头部份有块软木,演员只有在立地旋转时才会用到脚尖的力量,跑跳时都还是脚跟着地。而我们的跷功要求演员一裹上木跷,腿部和脚腕都要绷直,整个脚都是离地的,完全依靠脚腕的力量挺立着,此时全身的重量都压在脚尖上,因而训练起来难度较大。由此可见,中国的跷功确实比西方的芭蕾舞更上一筹。
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京剧旦角都有着娴熟优美的跷功表演技巧。如:京剧名角于连泉(筱翠花)跷功极好,他表演的《贵妃醉酒》中贵妃醉酒一场,要踩跷完成“衔杯”下腰、“卧鱼”、闻花、扇舞、云步、醉步、等各种身段与步法,难度较大,其精彩的表演,轻捷的脚步,传神地演绎出杨贵妃的妩媚和醉态,故每场演出必满座。跷功是中国戏曲表演中一项特殊的技艺,传统的旦角戏中都有它精彩的表演片段,但是演员要掌握这门技巧,经受的训练却是非常痛苦的。新中国成立后因考虑多种原因,跷功渐渐退避舞台。京剧《三寸金莲》的演出,“跷功”话题又被重新提出。在今天,跷功对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是否有借鉴之处?能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有待于专家们的探讨和研究,我们拭目以待。
踩跷擅长的演员,像京剧名旦小翠花、川剧名旦阳友鹤
等,都对踩跷有深厚功力。尤其是蒲剧著名旦角王存才
,幼年学习踩跷,平时常在腿上绑着铁瓦、沙袋,踩着
跷跟着戏班赶路,练就了一套绝技。他在演出《挂画》
一剧时,足登高跷,能在太师椅的寸把宽的扶手上,一
跃而上,稳稳地站在扶手上面,甚至单足独立,纹丝不
动,其惊人技艺,不仅同行中有口皆碑,而且观众百看
不厌。旧时在山西民间曾流传“宁看存才《挂画》,不
坐民国天下”,“误了秋收大夏,不误存才《挂画》”
等谚语,可见其在群众中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