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武当赵堡太极拳源流传承谱系 张森生

标签:
转载 |
分类: 2.太极拳 |
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生平简介
和兆元,字育庵(1810—1890)。豫温县赵堡镇人,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颖悟勤奋,机敏灵动,修文习医,1825年在姐夫李棠阶鼓舞下,随赵堡镇人陈清平学拳。学兼拳、医、文,尤重武学。清咸丰年间,随礼部尚书李棠阶进京。因武功精湛,授“武信郎”之职。在京期间,精心钻研太极拳,广交武林同道,博采众长,勇于改革,勤于实践,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增补不足,删其繁锁。使拳架融老庄之道,医家之学,《周易》、《中庸》之理,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理技相合,既不失传统又独具特色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使太极拳的技理有了巨大的发展,拳架遵循合、顺、中、平、轻、柔、圆、活之要领。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融技击、强身、养生为一道。在京期间,曾多次随李棠阶北上巡视,南下主考,屡遇强良,以技赢人,以德服人,一生传奇故事很多,脍炙人口。据赵堡镇人流传,一次和兆元因公务途经山东境内,遭到响马拦截,他因时间紧急,不愿恋战,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白腊棍,暗运内功,将棍直插入旁边的老槐树干上,并告诉匪徒如果能拔出此棍,他可以将身上的财物留下。那些匪徒在惊惧之中没一个人能拔出。这时和公挺身上前,将手搭住棍尾,猛力一击,白腊棍穿树而过,在山寇的跪拜中,和公和他的随从已匆匆离去。他的一生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还很多,至今流传不息。同治年间,其姐冤死,闻后怒伤宫廷侍卫,被贬官为民,返归故里赵堡镇。终日研拳传拳自娱,传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传长孙和庆喜等。著有《太极拳谱》、《太极拳行功要论》等多部拳谱拳论,至今仍在和氏后人及部分传人中珍藏。
和兆元《耍拳论》
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的取法是根据老庄自然之道,《易》学阴阳之理及以弱胜强、无为之为之论。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此三者为和氏“耍拳”之准则。此拳由起步学习,至精、气、神一元化,始终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像顽童玩耍那样随便。不要用意、使气②,更不可显示发劲。如能由幼童般的体质。因此,按和氏太极拳耍拳准则用功者,可获返老还童的功效。和氏“耍拳”之用功准则,可使任、督二脉畅通,丹田劲随姿势运转而运行。所谓劲由脊发,膂力无限,是奠定内劲之基础,惟以此准则用功始有此硕果。
http://s7/bmiddle/449730e1g7b9d920f2a56&690
http://s15/bmiddle/449730e1g7b9d927b533e&690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八代宗师和兆元
http://s7/mw690/449730e1gd427c1b4e9f6&690
http://s15/bmiddle/449730e1g7b9d9370e6de&690
http://s14/mw690/449730e1gd4280fc619dd&690
孙兰亭大师的亲传弟子、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王才德师傅
与弟子张森生老师在山西新绛县家中合影
http://s4/mw690/449730e1gd427c64be223&690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张森生
张三丰(1247.5.15.~1464)→刘古泉→云游道人→王宗岳(1526~1606)→蒋发(1574~?)第1代→邢喜槐第2代→张楚臣(1611~1691)第3代→陈敬伯(1663~1745)第4代→张宗禹(1724~1807)第5代→张彦(1765~1843)第6代→陈清平(1795~1868)第7代→和兆元(1810~1890)第8代→和庆喜(1857~1936)第9代→郑悟清(1895~1984)第10代→孙兰亭(1902~1973)第11代→王才德(1947.8.~)第12代→张森生(1966.3.~)第13代
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代理架孙兰亭拳法七十五式动作名称
第一式
第二式
第三式
第四式
第五式
第六式
第七式
第八式
第九式
第十式
第十一式
第十二式
第十三式
第十四式
第十五式
第十六式
第十七式
第十八式
第十九式
第二十式
第二十一式
第二十二式
第二十三式
第二十四式
第二十五式
第二十六式
第二十七式
第二十八式
第二十九式
第三十式
第三十一式
第三十二式
第三十三式
第三十四式
第三十五式
第三十六式
第三十七式
第三十八式
第三十九式
第四十式
第四十一式
第四十二式
第四十三式
第四十四式
第四十五式
第四十六式
第四十七式
第四十八式
第四十九式
第五十式
第五十一式
第五十二式
第五十三式
第五十四式
第五十五式
第五十六式
第五十七式
第五十八式
第五十九式
第六十式
第六十一式
第六十二式
第六十三式
第六十四式
第六十五式
第六十六式
第六十七式
第六十八式
第六十九式
第七十式
第七十一式
第七十二式
第七十三式
第七十四式
第七十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