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津10)独乐寺(国1)下

标签:
【国保打卡】(津10)独乐寺(国1)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十一面观音”“报恩院杂谈 |
分类: 京津随拍 |

(侧望独乐寺)
(紧接上集)该步入观音阁了。

“普门香界”,乾隆皇帝的书法。

观音阁中央耸立着一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
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虽制作於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

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身材匀称,姿态优美,也是辽代的原塑,但继承了唐代的仕女画的风格。

两侧对联:“定有天花落讲台;绝无尘相染初地”,乾隆书写的。
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系明代画师之作,至今保存完好,画面清楚,色泽鲜明。


观音阁前的唐柏。整棵柏树被攀附在上面的藤萝包满,如果不是下面有块说明,还真不知道这里藏着一棵千年古树。

观音阁的西北角有一口“御井”。大概因为皇帝喝过井里的水,被“御”上。


井后的小小荷花池也成了“祈福纳财”的好去处。
韦驮像,身着盔甲,表情肃穆,双手合十,怀抱金刚杵。据说这个姿势表示欢迎过路的和尚入内,管吃管住;要是握杵拄地,表示谢绝食宿。


“报恩院”三字是咸丰皇帝写的。
注意到了吗?其中的“院”字少一横。明明写了个错字,但为了掩盖丢失的面子,咸丰开了金口,说:做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是一生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自此留下一段笑谈。
这位咸丰皇帝老儿题字不多,却尽出错。这里“院”字少一横;前面将“具足圆通”错成“具足圆成”。

报恩院两侧的两座殿,祖师殿、伽蓝殿。
报恩院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典型的四合院式的式建筑。
报恩院前殿为弥勒殿。



大雄宝殿是三世佛殿,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不赘。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