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津08)蓟县白塔(国7)

标签:
【国保打卡】(津10)蓟县白塔(国7)一座造型奇特的古塔是独乐寺平面配置的一始建年代没有确切的记杂谈 |
分类: 京津随拍 |

(蓟县白塔)
“金峰平挂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对蓟县白塔的赞誉,是明代崇祯进士李孔昭(1613~1660年)《白塔寺歌》中的一句。这集要打卡的正是蓟县的瑰宝——独乐寺白塔。
这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古塔,将硕大的印度的窣堵波(坟冢)置于中国式亭阁之上,融传统的亭阁式、密檐式和覆钵式几种常见的塔型为一体,据说像这类奇特的古塔全国总共不超过三座,知道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的造型类似。
白塔,除了称独乐寺塔外,还有观音寺塔、渔阳郡塔等名称,位于独乐寺南300米。
1932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后认为,白塔在独乐寺之南北中轴线上,是独乐寺平面配置的一部分。不过,如今独立成院称“白塔寺”。
白塔,除了称独乐寺塔外,还有观音寺塔、渔阳郡塔等名称,位于独乐寺南300米。
1932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后认为,白塔在独乐寺之南北中轴线上,是独乐寺平面配置的一部分。不过,如今独立成院称“白塔寺”。
简陋的山门。
无明显特色的几座建筑。



当时“文保”级别不高,市级的。思泉那年到此时“国7”尚未公布,只见到“市保”碑。

思泉感兴趣的还是古塔。
关于塔的始建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从现有资料了解,在辽代清宁、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乾隆年间都有过较大规模的维修。
塔平面八角,全高30.6米,外观可分作须弥座、塔身、覆钵、相轮、塔刹五部分。
塔座高近6米,平面八角形,下半部由巨大的花岗岩条石垒砌,其上用砖砌作覆盆形和枭混线,上面收为束腰的形式。束腰处用砖砌壶门二十四个,内镶舞乐伎浮雕,壶门两侧雕供养人,共同构成严肃而欢快的礼佛场景。

塔座高近6米,平面八角形,下半部由巨大的花岗岩条石垒砌,其上用砖砌作覆盆形和枭混线,上面收为束腰的形式。束腰处用砖砌壶门二十四个,内镶舞乐伎浮雕,壶门两侧雕供养人,共同构成严肃而欢快的礼佛场景。
八个转角处有壮汉雕像,双手上举,似在用力支撑塔身。束腰壶门之上,是转雕斗拱和双重栏杆。

在高大华丽的须弥座上置八角亭式塔身,下部八角各有一座砖雕小塔,据说是象征释迦牟尼“八大成就”的功德塔。


塔前有两块碑。其中右侧一块是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维修白塔的石碑,碑帽上篆刻“重修蓟塔碑记”,碑身为《重修蓟州观音寺宝塔碑记》,碑文字迹尚清晰可辨。


而左侧一块是之后二百年、也就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维修后所立的“奉旨重修观音宝塔”石碑,却字迹难辨,甚感奇怪。看不出人为破坏的痕迹,只能认为问题出在石质上。
两碑之间,还有辽乾统九年(1109年)立的一座经幢。几尊古碑、经幢共同诉说着古塔的历史沧桑。

1976年唐山地震时,白塔受到严重破坏,塔刹震落,塔身多处震裂。1982年,国家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发现古塔已经过两次包砖大修,并于塔内找到舍利石函,其中藏有一百多件文物,从而得知该塔为辽清宁四年(1058年)重建。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