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浙69)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国7)

标签:
【国保打卡】(浙69)大佛寺石弥勒像千佛岩造像“江南第一佛”“千佛院”杂谈 |
分类: 浙赣偶得 |

(石弥勒像,博友拍摄)
久闻新昌大佛寺大名,离嘉兴不远,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前往观赏。直到“新冠疫情”之后的2020年11月,在朋友的引领下得以游览,究其原因在于不会开车。也正囿于不能自驾,尽管好游,这些年却少走了许多心仪的地方,留下诸多的遗憾。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始建于南朝时期,位于浙江省新昌大佛寺文化旅游区内。

石弥勒像,誉为“江南第一佛”,凿造于南朝齐永明年间(486年~516年),经僧护、僧淑、僧祐三代僧人历时30年雕凿而成,世称“三生圣迹”, 是南朝石窟造像硕果仅存的遗迹,为现存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石窟大佛。
石弥勒像初成之时的规模,根据记载:“像身坐高五丈,若立形,足至顶十丈,圆光四丈,座轮一丈五尺,从地随龛,光焰通高十丈。”现存造像的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佛头高4.87米,发际至颐3.05米,口阔1.28米,双膝跏趺10.61米。
石弥勒像正在搭架维修,光线差,拍不好,也看不清细节。故首图借用博友的,在此遥致谢意!
据记载,在历次修葺过程中,造像的坐姿、两膝、手足等造型几经变化,唯头部面容基本保持原貌。


抄录网上的描述,石弥勒像法相庄严,秀骨清相,气度娴雅,体态匀称,显露出沉静、智慧、坚定、超脱的内心世界。造像衣褶流畅飘逸,准确地表现了丝绸的柔软质感和人体曲线;其袒露部分,精微且妥贴地表现出肌肤的润泽,表现出古人高超的佛教造像技艺。




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开窟造小佛千余尊,改称“千佛院”,宋时一度更名“七宝院”。 与石弥勒像相距不远。
千佛岩造像的洞窟坐北朝南,分为两窟。第一窟较大,宽18米,深10.30米,高7米,在后壁正中雕有释迦摩尼佛坐像,在像右侧列千佛六区,左侧列千佛四区。两侧千佛每区纵列10个小龛,横排11个小龛。每区正中雕刻一龛坐佛,约占9个小龛的位置,坐佛两旁各有一名侍者。总数有1020龛,小佛像1040尊,多作禅定印相。在左右千佛的外侧,各雕一尊护法像。
第二窟较小,宽6.50米,深4.20米,高6米,在后壁中间雕有一较大的释迦摩尼佛坐像。左侧雕刻佛像分成上、下两列,每列9尊;右侧雕刻佛像分成两列,每列8尊。第二窟计有佛像35尊,皆有不同程度的残损。窃以为,那些零散且完整的佛像,可能后人摆放的,抑或修复过。




















近年来,景区相继开发了双林石窟、佛心广场、木化石恐龙园、佛山圣境(露天弥勒)、罗汉洞、城隍庙等特色景观,形成颇具规模的新昌大佛寺文化旅游区。




特别是建造于2003年的“亚洲第一卧佛”,总长37米,高9米,依石窟利用原有岩体雕刻而成,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
卧佛殿四周绿荫绕抱,自然山体连绵起伏,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江南第一大佛——石弥勒佛,天然胜境中的露天大佛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景区内众多佛像石窟艺术和江南的青山秀水很好地融为一体,被专家们美誉为“江南敦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