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晋35)王家大院(国6)

标签:
【国保打卡】王家大院(国6)“王家回来不看院”红门堡建筑群旅游 |
分类: 华北补遗 |

(王家大院入口)
感兴趣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山西灵石静升王家大院如何完好地保存下来?细究,没料到其原因之一,也许是缘于它的没落和破败。当然还应该有更重要的缘由,恢复到如今的模样,享到了“王家回来不看院”的赞誉,主要有赖于九十年代的全面修复。


从元仁宗时期,王家先祖王实为躲避战乱举家搬迁至此。王家秉承了晋商兢兢业业的品质,做豆腐起家,由农到官,不断壮大。
家境殷实以后,供后人们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家中有官、有商,逐渐积累起巨额财富,之后大兴土木,建设豪华庄园,历时300年,代代相承,从未停息,规模越建越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航拍王家大院——借用博友的作品)

明朝时,王家富甲一方,锦衣玉食之下,很多族人开始堕落,不思进取。清朝道光之后,王氏家族走向衰落。主要的是长期的富有,使后世子孙成为纨绔子弟,奢侈成性,坐吃山空,挥霍无度,甚至个别还沦为盗贼。到了后期,子孙后代骄淫奢侈之风日益加重,吸食鸦片者有之,盗窃财物者有之,卖房卖地甚至卖儿卖女者有之,其中王家后人中一位叫王嘉言的手笔更大,一下子把高家崖1万多平米的房子全部卖掉,败光家财之后自己也流落街头当起了乞丐。
久而久之,王家大院逐渐荒芜,尘封土掩,满目疮痍,游离于世外,不为人知。正因为荒芜的景象才保全了王家大院,这个结论可能有点偏颇。不过看看恢复前的部分情景,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修复前的王家大院。片子也是从网上下载的,以下同)




现在保护下来的建筑大多属于清朝,至今100余年,基本完整。1950年土改后,王家大院像样点的房子所有权归当地的贫下中农。
他们居住期间,基本保持了归属前的风貌。即使到了十年动乱期间,也没有更多的人为破坏。在那非常的时期里,淳朴善良的居民们采取了抹泥涂灰、砌砖包裹、写上语录、掩埋地下等等各种各样的办法,很好地保护了砖雕、石雕,尽量维持了原来的风貌。
时间到了1984年,成立了县级文物保护所。1995年各级政府开始投资修缮。1996年被列为“省保”。1996年4月份,当地政府大规模的修复工程紧锣密鼓地启动了。
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的紧张施工,王家大院占地45000平方米的高家崖、红门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大型民居建筑群,相继于1997年8月18日和1998年8月18日全面修复后对外开放。

现在走进王家大院,古色古香的旧时院落重重叠叠,一代豪门的富贵气息迎面而来,庭院前堂后寝,布局严谨,处处显露着封建时代的宗法礼教特点,前后延伸的四合院里,祭堂、绣楼、厨院、家塾、书院等建筑错落有序,相得益彰,相互之间又有门户相通,出入自由。


偌大的王家大院,细赏得一、两天,而思泉没给自己安排充分的时间。只能走马观花,随走随拍,仅仅在红门堡建筑群的主要线路转了一圈。
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的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以下的片子边走边拍来的,没法对号入座。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