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2021-10-25 06:08:04)
标签:

【国保打卡】

介休源神庙(国7)

洪山窑址(国6)

“二龙戏珠琉璃壁心”

杂谈

分类: 华北补遗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曾经被盗并走私到境外的源神庙“二龙戏珠琉璃壁心”

 

介休源神庙洪山窑址挨得很近,实际上介休源神庙就位于洪山窑区内

前年9月份见过一则新闻:《明代文物“二龙戏珠琉璃壁心”被追回,曾于3年前被盗》,这件文物,就嵌在介休源神庙龙虎殿的八字影壁上。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报载,源神庙始建于明万历16年,被盗琉璃壁心为二龙戏珠图案,圆形,颜色以黄、绿为主,直径约80厘米左右,属于明末清代早中期作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被盗后的惨状,图片借自新闻报道。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重新镶嵌的琉璃壁心显然是复制品,并非原物。实际上,思泉到这里时刚刚复原不久。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洪山泉是晋中最大的地下泉水,历来为介休的水利命脉所在地。几千年来,她为介休地区人民的生活、工农业等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源神庙因洪山泉源而建,庙建在洪山泉之源头之上。2013年升为7”。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唐初尉迟恭在介休任县令时为纪念大禹治水所建,但无文字记载。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庙碑记》至道三年(997年)重新建造神堂的记载可知,源神庙宋前即有之。

据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新建源神庙碑记》载,时任知县王一魁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曾将源神庙东移于南阜(现庙址),并扩建。据说,现存建筑规模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风貌。

源神庙占地711平方米,庙向西而立,各组建筑依山势呈阶梯状,层层升,步步登高。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主要建筑有,庙前右侧的登阶十级,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大牌坊。上面镌着“有本者如是”五个镏金大字,相传为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所书背面是王一魁手书的“溥博渊泉”四个大字。继续拾阶而上,迎面是龙虎殿龙虎殿之后,便是山门,门上悬“源神庙”匾额。

穿过殿,往上走进一小院,正东面为源神庙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悬匾篆书“胜水灵同源)与大殿遥遥相对的是建在五孔窑洞之上的戏台及两旁的钟鼓二楼。戏台又名“鸣玉楼”,卷棚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

庙院设计精巧别致,处处显示着古代工匠们杰出的艺术想象和深厚的艺术创功底。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窃以为,源神庙的最大亮点之一,是现存的20余通碑碣。记录有宋代名相文彦博“始开三河”的功绩,又载有明代王一魁知县治理洪山水利和弊的实迹,以及其他名人治水、水利兴修、水规、水法、水管、水事纠纷处理、工程布局、节水防污等方面的史实。正是这些碑谒,以较完善的历史文化遗存保留了中华民族千余年来的水利文化发展的轨迹,站在全国的角度,也有其独特的文物和历史价值。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接下来,要看的另一“国保”、先期升级为6的洪山窑址源神庙庙碑中就有关于宋代瓷窑的记载,为宋代陶瓷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洪山窑址范围要大得多,位于介休城城东洪山镇洪山、磨沟村一带,总面积约2.5万平米,是山西乃至北方地区较为有名的一处窑址。周围地形南高北低,依地势分布有众多的瓷片遗存,形成东西约250米,南北100米的分布区。

 

洪山最早烧窑时间是唐代,后经历宋、金、元时期盛烧,明、清逐渐衰败,直至民国。烧造时间之长,在北方窑中很少见。洪山窑品种丰富,早期以白瓷为主。

洪山窑址是一处沿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完整的遗址,为研究山西古代陶瓷业的起源、发展、兴盛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在源神庙附近的山坡上竖了一尊“陶祖”的塑像。既然是一位人物,显然与百度上的对“陶祖”二字的解释无涉。窃以为,最有可能的是,将中国著名陶都宜兴供奉的“陶祖”——范蠡请过来。洪山窑以烧白瓷见长,不知为何不请一位“瓷祖”?当然,范蠡的名字要比景德镇供奉的“瓷祖”、东晋时期的赵慨响亮得多。

塑像的底部、周围,铺满了陶片、瓷片,可见这里散落的遗存之多。如果有耐心的话,在其周围的野地里也能捡到不少。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洪山窑址国保碑附近还有一处革命纪念地——“中共介休县委第一党支部”。没开门,没法进一步了解。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不虚此行。到这里,看到两处“国保”,三处文保单位。

路口竖有“源神胜境”牌坊,无疑是值得一游的胜境。


【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