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保打卡】诸葛、长乐村民居(国丞相祠堂大公堂杂谈 |
分类: 浙赣偶得 |

(诸葛村“丞相祠堂”外)
诸葛村,又叫“诸葛八卦村”,与长乐村相聚1.5千米。两个村均属于浙江省金华市属下的兰溪市,1996年联袂升级为第四批“国保”,据说这是全国最早整体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落。一个“最早”,一个“整体”,可见其文物价值之高。


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南宋末年,诸葛亮第二十五世孙携后代迁徙至此,至明清两代兴建了三十余座厅堂及大批居住建筑,形成了所谓“九宫八卦阵”的村落布局。现村内仍保存丞相祠堂、大公堂等厅堂及众多的明清民居建筑。
长乐村是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中坚金履祥后裔的聚居地。自明以降,长乐科甲不断,陆续建起了许多祠堂和雕饰精美的住宅。村中现仍保存了几十座明清民居建筑,其中包括大宗祠、象贤厅等祠堂,望云楼、金海土等住宅,以及牌坊、过街亭、骑楼等各类建筑。


总之,两个村的规模都不小,何况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称为“传统民居古建筑的富金矿”,要深挖、细掘,得住下来,花一两天时间静静心慢慢地品尝。
而思泉是由朋友驾车送到此,难得的专程自驾游,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给几处“国保”打卡。囿于浙江中部金华一带的“国保”数量不多,分布很散。因而到此之前就计划抓几处重点,只去诸葛八卦村,在诸葛村也就进了“丞相祠堂”和“大公堂”两个门,并在一半是陆地一半是水塘、所谓的九官八卦阵中心位置的“钟池”附近转了转。从导游图上看,只走了很小的一部分。


丞相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诸葛氏族的总祠,占地约1400平方米。
大门上悬匾,书“丞相祠堂”四个大字。
丞相祠堂坐东朝西,平面按“回”字形布局,由门厅、中庭、庑廊、钟鼓楼和享堂组成,古朴浑厚,气势非凡。
祠堂雕梁画栋,木质部件雕刻尤为精细,美不胜收。
特别是中庭的梁枋和斗栱上满布木雕。细看,光东南西北二十个牛腿木刻,题材出自婺剧故事,人物表情之丰富,雕刻刀工之细腻,堪称精品。







祠堂最后是享堂,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建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中塑诸葛亮像,两侧分侍诸葛亮的子、孙诸葛瞻、诸葛尚及关兴、张苞像。
中庭两边庑廊各七间,塑诸葛后裔中的杰出人士,激励后代奋发向上,成就一番事业。




大公堂离丞相祠堂不远。始建于明代,清光绪三年(1877年)维修后奠定现在的规模。五进三开间,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据说它是江南地区仅存的诸葛亮纪念堂。
每年诸葛亮诞辰的祭祀,以及族里的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门额书“敕旌尚义之门”,两侧粉墙上楷书二米见方的“忠”、“武”二字。
进门第一进为前厅,竖一方木刻诸葛亮的浮雕像,看起来有些年头。顶部有明英宗于正统四年(1439年)所赐圣旨匾一方,表彰诸葛彦祥赈灾捐谷千余石的义举。

第二进为中厅,上悬“大公堂”匾,正面壁上挂《诫子书》全文,计算机打出来的新魏碑体,显然是近年新作(包括侧旁墙上的前、后“出师表”)。
第三进是后堂,正中有诸葛亮画像。总之,作为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陈设比较简单,但古朴、庄重。
大公堂的建筑相当考究,尤其是用材,明间金柱腹部圆周达2米以上,梁柱及构件雕刻同样十分精美,各种技法一应俱全。

所谓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阵图”的基点。
诸葛八卦村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一半有水,一半为陆,中间用反“S”形的池岸隔开,整体形似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得明白(借用博友的作品,感谢他了!)
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
航拍图也似是而非。下面那张图,画上八座土岗,才能看明白。感谢原作者!



思泉能做到的就是环拍一圈,再扫几张全景片。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