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保打卡】清虚观(国6)平遥惠济桥(国7)“清虚仙迹”清代传统石拱桥优秀代 |
分类: 华北补遗 |

(清虚观)
作为“国6”的清虚观,应该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东西。无奈,看到门口一张“紧急维修”的“温馨提示”,心里凉了半截。几千里赶到这里来打卡,吃了个闭门羹,怎么也温馨不起来。
从两柱门牌楼以及上面乾隆三十六年题的“清虚仙迹”的匾额,能看到古迹里有货,同时也感觉维修的必要性。



在周围踯躅间,边门出来一位工人。道明来意,说“头不在,赶快拍几张”,总共呆了一分钟,就有了这么几张片子。比起“闭门谢客”只拍到“文保”碑的“国保”,算是幸运的了。感谢这位工人,这时倒是感到些许的“温馨”。








从资料上了解到,清虚观前后三进院落,现有元至清代建筑十座。除了前面拍到的门牌楼外,在中轴线上有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宫、玉皇殿等。
龙虎殿、三清殿均为元代修建、明代重修,龙虎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采用"悬梁吊柱"的奇特结构,殿下面东西廊分塑青龙、白虎二像,高达5米,骨骼雄健,神态勇猛,体态完好,为明代作品。
三清殿于明万历年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十一椽,上起五脊六兽歇山项,结构奇特。殿宇高大壮观,殿内三清等泥塑已荡然无存,仅殿内西侧竖记述元代建殿蒙文碑一通。大殿东西两旁各筑有耳殿三间。
三清殿前高台基上筑有一处抱厦接卷棚顶,即献殿。
纯阳宫重建于清光绪年间,时代属晚,装修颇精,观内遗存宋、元、明、清碑碣近30通,是研究道教史迹和书法艺术的珍品。中院东西各有配殿十一间,院中通道左右各建有小碑房一处。
三清殿之后为后院,正位十字式拱窑3间;窑顶原有玉皇阁5间,已期毁于火灾。后院东、西两廊,各有窑洞5间加前廊。
文字的描述诱人,借用几张博友的片子一起解解“馋”。感谢他了!





平遥惠济桥。因桥有九个券孔,故俗称“九眼桥”,“国7”。
惠济桥横跨于平遥县城下东门几百米的惠济河上。据当地县志载,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筑五眼石桥,之前为木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补筑、修葺,由原来的五孔接为九孔。之后屡经补废起衰,遂成康庄夷路。


惠济桥长80米,宽7.4米,各拱券净跨4.2~4.9米不等,石墩高5米,中高7米余。桥面略呈弧形,铺墁以条石。




中间五孔桥洞的拱券两旁分别雕龙头、龙尾,头在东,尾在西,各伸出桥壁1米余。挺有特色,貌似蛟龙穿桥而卧。


桥身两侧设石雕栏板(各50块)、望柱,分别雕有石狮、吉祥花卉等纹样。
桥基上、下游方向皆筑有缓冲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基的条石间以银锭形铸铁铆连接。券石用铁制扒钉稳合,桥壁砌工精细,石缝灌浆满实。



平遥惠济桥是平遥乃至晋中地区为数不多的多孔石拱古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清代平遥传统石拱桥优秀代表之一。经多次修葺、完善,历经三百余年,结构稳定。其合理的结构设计,对现代桥梁设计、建造,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