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晋26)日升昌旧址(国6)

标签:
【国保打卡】日升昌旧址(国6)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汇通天下”“中国票号博物馆” |
分类: 华北补遗 |

(日升昌旧址)
那天是冒着大雨去的“日升昌旧址”。以往,遇大雨基本不拍照,舍不得宝贝单反相机,如今用手机替代,“放肆”多了。这些片子也是几十年来思泉拍摄的几十万张片子中难觅的雨中片。
日升昌旧址之所以能升级为“国6”,窃以为因为它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这里诞生,算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作为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规模,既具典型性,但又有其特殊性。既有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铺的风格,达到了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国保”碑上的“日升昌旧址”五字行书,很有特色,远胜于他处的电脑书法,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对此,曾与嘉兴的文保所领导探讨过——各地总有不少著名的书法家,为何不请他们一书,既克服了清一色电脑刻字的“单调”,又让书法家们永久留“名”。他的回答,问题就在于“国保”碑上不能留名,有时索取的润笔费还不低。图省事、省钱,干脆全部由电脑完成。

日昇昌旧址位于平遥县城西大街路南,占地近2000平方米。创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咸丰年间(1851~1861年)整修。
1823年,由平遥李大全(投资)和雷履泰(经营)共同创立“日升昌”,这是适应当时商品流通和货币周转的需要,而产生的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也称“票庄”,或“汇竞庄”。这个行业的产生,结束了中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经营的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其经营网点遍布除东北、西北以外的整个中国,可谓“一纸风行”。

清代中叶,山西人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共有17家,平遥人开的就占了7家。
“日昇昌”隔壁就有一家“蔚泰厚”票号。


平遥城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票号中心城市。日升昌曾以“天下第一”、“汇通天下”而闻名。
票号产生的百余年间,外患频频,内乱不断,日升昌在风雨飘摇的一百年中,纵横捭阖,雄视商界,形成了一整套极具现代意义的管理制度。光是这一点,就不能不让人叹服。

票号铺子坐南朝北,前后三进院落,正院、偏院各三组,并列。前街门面正院和西偏院各为五开间,东偏院为二开间式,高出路面五层石衔。有厅堂铺号共67间。正院铺五间,板门尚存,中间为通道,次梢间为柜台。建筑大部为硬山顶两层木构。层间以木板相隔,下层经营,上层存物。
随思泉的片子转一圈日升昌。一手打伞,一手拍照,效果不怎么样,凑合着看吧!
如今的日升昌旧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可以在这里见到一百多年的过去。
尽管日升昌小小的院落,无法与现代银行的摩天大楼相比;日升昌仅有的分号,也无法与当代覆盖全国的金融网点同日而语,但从中可以窥见当代银行的影子,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受当时那种锐意改革的精神,听见那个时代前进的脚步声。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