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保打卡】平遥文庙(国3)平遥文庙大成殿仅存的金代建筑“魁”字文天祥书杂谈 |
分类: 华北补遗 |

(平遥文庙大成殿)
5058处的“国保”中,“文庙”(抑或“孔庙”)占的比重不小。这些文庙主要的规制相近,都有棂星门、泮池桥、大成门,再到大成殿等“标配”。但能升级为“国保”,还是有各自的亮点。
平遥文庙的精华就在于它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
之所以早早地升级为“国3”,估计主要源于此。

平遥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据大成殿内梁架题记载,该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03年),现存建筑构件为金代原构。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
建在高1米的砖砌台基上,前有宽广的月台,周围施以石栏板。

前檐明次间用隔扇门,稍间置窗。檐下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昂为批竹昂,耍头蚂蚱形。梁架分草栿和明栿两种,草栿隐在天花板之下,天花板下露明处用明栿。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前后槽用搭牵乳栿联接,内柱之间,以复梁拼成的草袱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叉手、侏儒柱、驼峰等层层支叠,梁枋断面高宽之比大多为三比二,基本采用了宋金时期作法。中央置藻井,用小型斗栱叠架而成,形制规整,工艺精巧。——以上文字“批发”来的,鹦鹉学舌,似懂非懂。





殿内结构几片。

大成殿后墙中间有一大大的“魁”字,原为文天祥书,据说乃后人于乾隆癸己年(1773年)用油灯扩散于墙上(对此工艺过程不甚了了)临摹而成。


细看,后壁原有门洞,门檩及门形仍存。显然是封堵后,用文天祥的“魁”字遮盖。现存的“大成殿”,更像是佛教的庙宇。
激起好奇心,查资料方知,平遥文庙有几移其址的记载。明嘉靖八年(1529年)前,现在文庙址上为佛教的太子寺,其北面的太子寺(已毁),才是最早的平遥文庙旧址。
这下子清楚了,现存的“大成殿”,应是当年太子寺的大殿。

不知举行什么活动?大成殿前挂着多面“魁”字旗。可能与高考刚刚发榜有关。

看平遥文庙中轴线,分四进院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建筑。
窃以为,平遥文庙还有几处特色。
棂星门外、文庙街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两座牌坊(上图的底部有标识,但看得不太清楚)。


泮池北即大成门,门前的檐下悬一横匾,上书“晋商人才库 文庙学宫”,民国时期山西督军闫XX题。之后才是“大成门”匾。



大成殿与明伦堂之间有一“龙门”坊。这么一迈就跨过龙门,也太容易了。


明伦堂之后是“超山书院”,如今是“中国科举博物馆”。不大的门楼,悬匾:“敬业乐群”。
门前有“鳌头石”,门后竖徐继畬胸像。像座有该徐的介绍,道光丙戌科进士,在福建当过巡抚,曾受聘平遥超山书院山长十年。


敬一亭。祭天之所,置一铜鼎。

中轴线的最后是“尊经阁”,二层。楼上中置魁星神,有一份状元的试卷,还有一些与科举有关的展品。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