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浙03)南河浜遗址(国6)
标签:
思泉的博客【国保打卡】南河浜遗址(国6)陶墩遗址旅游 |
分类: 嘉禾纪事 |

(南河浜遗址)
南河浜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云西村和江南村,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写博文前专门去了一趟。挖掘后的遗址早已经回填,只留下这么一块“国保碑”。
南面还有“陶墩遗址”(嘉兴“市保”),据说与“南河浜遗址”是一个整体,更可能是“陶墩遗址”叠加在“南河浜遗址”文化层之上。两处遗址集中在南北约300米,东西宽250米的区域内。
“国保碑”旁竖了块“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责任公示牌”,标明文物保护的范围、控制地带、责任单位,特别是联系电话。这样的做法好,它处还不多见。走过许多“国保”,有的无人管理,现状堪忧,却找不到责任单位,更无联系电话。
南河浜遗址是崧泽文化的代表。
1996年建设沪杭高速公路时发现,当时进行过抢救性挖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清理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墓葬、灰坑、房屋、祭坛等,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遗存。
南河浜遗址的发掘规模大、揭露墓葬多、出土文物丰富,从房屋、灰坑、祭坛、墓葬到大量器物。这是继上海青浦崧泽遗址之后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的一次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南河浜遗址的收获更是远远超过了上海崧泽文化命名地崧泽遗址本身”,当时的考古专家如是说。
南河浜遗址的发掘,不仅为研究崧泽文化提供了发展阶段完备的系统实物资料,而且首次为崧泽文化的文化分期树立了较为完整的标尺。
离遗址不远的大桥镇中心公园旁,建了座面积200多平米的“南河浜遗址展示馆”。
展示馆由序厅、文化分期的重要标尺、文明起源的最早线索、文化遗存和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全方位展示了南河浜遗址。除了传统的图文介绍外,还陈列着近30件南河浜遗址出土文物的复制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是座很不错的科普场所。
当然,想要更详细地了解以“南河浜遗址”为代表的崧泽文化,还得到“嘉兴博物馆”。
“嘉兴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禾兴之源”里,有“初兴的祭台——崧泽文化时期的嘉兴”篇,着重介绍了嘉兴地区崧泽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崧泽人的房屋、生活方式以及等级分化等,通过模型展示、动漫视频等方式展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发展至崧泽文化时期,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并为良渚文化的繁盛打下了基础。
“嘉兴博物馆”展出不少以南河浜遗址为主的出土文物,以思泉有限的文物知识和眼光,抽取几件自认为较有价值的,拼图于后。
其中以“嘉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首陶瓶”最为著名。
“人首陶瓶”是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造型奇特,生动古朴。其全称为“崧泽文化葫芦形带孔流人首陶瓶”,高21厘米,腹围28厘米,底径7厘米。
“人首陶瓶”的三节葫芦瓶体让人倍感神奇,而瓶首塑一人头像则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只见其脸部轮廓方正扁平,两眼内凹,鼻梁隆起,双耳耸立,嘴巴微张。
在发髻处、耳部、颈下等位置均有小孔,可能是插戴装饰用。最显眼的是胸瓶处斜仰着一个椭圆形大口,口内中空,与瓶体贯通。瓶底作小圆足,一周有8个三角形小缺口,形成了崧泽文化陶器特有的八角星纹图案,专家认为这就是原始的太极图。
作为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极具艺术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充分显示了古人的工艺水平。陶瓶的尺寸、比例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仅耐看,还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1993年,“人首陶瓶”入选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并作为《中国文物精华》一书的封面图,倍展风姿,广为世人所知晓。
最近去了一趟“嘉兴博物馆”,“人首陶瓶”又被出借。去年起借到“首都博物馆”的《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展出,据说要到二月份归还。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甚至照抄了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