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记(七十一)——甘熙宅第(“寿石轩”的票友及其他)

标签:
思泉的博客金陵杂记甘熙宅第(“寿石轩”的票友旅游 |
分类: 苏沪拾零 |
(“寿石轩”内的京剧票友)
不想再照“导览图”划出的顺序、按部就班地往后写,感觉那样更显拖沓、乏味,以下干脆将次序打乱。
这一集继续围绕“儒风雅爱,传承国粹”专题。
远远地听见“寿石轩”里飘出悠扬的戏曲声,循声推开虚掩的大门,见一伙京剧票友正在忘情地演唱、演奏。示意想给他们拍拍片子,竟得到默许,完了还同意发到网络上。
可惜技不如人,特别不擅拍摄人像。光线太差,只好加大感光度,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在此呈上几片,倘若他们能够看到,除了感谢他们的配合外,还得加上一句“没拍好,抱歉了!”
-
回到上集没说完的“严-凤英”。
“甘熙宅第”的17号2进东侧(15号西偏院)保留有“严-英故居”(红框所标)。
事情是这样的。作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严-凤英(1930~1968年),在未成名前,她从京昆艺术中吸取营养,这养分来自甘宅。
1948年,18岁的严-凤英辗转流落南京,在舞厅上班。50年代初,甘南轩、甘律之与票友们在太平南路创办“友艺集”,常有清唱活动,也有彩唱演出。严凤-英常前往聆听,也是一位“票友”。就在“友艺集”,她和甘律之相识、相恋并结为连理,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在甘家期间,严-凤英受到昆曲、京剧的严格、规范的训练,为后来严-凤英黄梅戏的精湛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寿石轩”之前的一栋,有“戏剧脸谱”展,没作为参观的重点,匆匆而过。
回到15号的第5进,那里举办“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展”。
尽管游览了不少南京的名胜古迹,但对南京的传统民居知之甚少。展览的“序言”这样归纳,南京的民居没有北方合院建筑的开敞、规整的京师气度;没有徽州民居繁缛的雕饰、四水归堂的商人思想;没有山西民居的宏大奢华、追求外在形式的晋商气魄。南京的民居建筑形式及建筑装饰处处都体现了儒家礼制和清静淡泊、内敛含蓄的文人思想。——外行看热闹,只能从展板上照抄。
展厅重点介绍了“九十九间半民居建筑群”,墙上是南京民居的砖雕,地上是柱础,还摆放着甘熙宅第模型(反光,拍不好)。
“甘熙宅第”各进建筑多以墙垣隔成院落,整个故居内共有大小天井35个,且点缀以假山、树木,建筑装饰相当精细考究。
将随拍的这类片子一并置于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