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三日(概叙,下)【戊戌狗年盘点】

标签:
马鞍山三日采石矶公园“捉月台”《临路歌》“唐诗人李白衣冠冢” |
分类: 浙赣偶得 |

(大鹏飞兮振八裔,……——李白《临路歌》)
原计划分两集将马鞍山“概叙”毕,不料景点多、片子不少,尤其是关于“诗仙”李白的,不忍割舍。何况,上集仅仅“概(!)叙”了下图“太白楼”、“李白纪念馆”和“谪仙园”那一小块(绿圈所围)。

继续流连于采石矶公园,涉及到的主要景点在上图以红线标出。
“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寺的左侧有一口“赤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文物,上建六角亭。井栏石上镌刻有“赤乌井”三字,虽经长年风蚀,字迹仍清晰可辨。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建广济寺时掘成。那可否推测李白(701~762年)曾经喝过这口井里的水?
相传掘井时采得一斑斓彩石,后凿成香炉供于广济寺内,为镇山之宝,采石之名亦由此而来。




“蛾眉亭”。始建于北宋,历代有过修葺,1934年重建。亭内有数方珍贵的古碑。


“捉月台”,蛾眉亭左前方临江处,一块平坦的巨石。相传李白是在这里跳江捉月,骑鲸上天,故名。另载,明正德年间,几位官员联璧登台,遂又名“联璧台”。

但,台上的刻字为“联璧台(大字),又名捉月台(小字)”,“官员至上”,历来如此。

“联璧台”与“蛾眉亭”之间,竖一雕塑,即首图所见、据《临路歌》(李白的诗作)创作的李白塑像。大理石基座上镌的正是雕塑作者钱绍武(1928年~ )亲书的这首李白生前的最后诗作: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然犀亭”,位于联璧台左下侧的临江绝壁之上,传说东晋将领温峤(288~329年)在此燃(然)犀角照金牛水怪。


“大脚印”,“然犀亭”西侧石阶下见悬空横出的巨石,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长的大脚印,传说是明初大将常遇春(1330~1369年)三打采石矶时留下的。



“三元洞”与“仿古栈道”。


三元洞,又称三官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环境别致。
三元洞得名原因有二:一据史料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率众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于此;另有传说,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会考,途经此忽遇狂风骤雨,得神仙保佑,化险为夷。后三人皆金榜题名,故又名三官洞。





“仿古栈道”,只走了一小段。

“横江馆”。在三元洞北侧,原位于采石镇横江津口。因李白在此作《横江词》一诗而闻名。如今是一家餐馆。

半山腰有“李白衣冠冢”,之前有墓道,墓碑上镌“唐诗人李白衣冠冢”。



山顶有“三台阁”。因年逾七十,无人陪同不让乘坐缆车。前年到淮安的某景点也曾经遇到类似的规定,后请了位讲解员同行,OK。那天附近请不到人,无奈地放弃了。
只好将山底各处遥拍的几张片子放在此。同样存在手机遥拍,噪点太大的问题。


采石矶公园内还有其他景点,如“林散之艺术馆”、“伯牙台”、“圆梦园”、“万竹坞”等,不赘。









马鞍山市博物馆。因为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抽出时间参观了几个主要展厅。


拍了不少片子,上几件博物馆推荐的镇馆之宝——
“东晋孟府君墓志砖”、“北宋长方形抄手歙砚”和“商代青铜勾连云纹大铙”,均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借用博物馆图。谢谢原作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