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记(四十四)——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上)

标签:
思泉的博客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几个朝代的壁画中国绘画史上的创举“江防望楼” |
分类: 苏沪拾零 |

(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陈列)
前年五月份,见过报道:《“韬光养晦”半个多世纪,南京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今开馆》。记住了。去年到南京,专程前往堂子街,找到“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去得早了,耐心等待到八点半,方才进门。

-
之所以在“太平天国壁画”前面加上“堂子街”这个定语,是因为南京城的太平天国壁画不仅仅这一处。
十余幅色泽鲜艳、墨迹清晰的壁画是1952年1月发现的,当时轰动学界。经专家考证,这是太平天国时期绘制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组太平天国壁画。
早在1956年,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就被列为江苏“省保”,1988年又升级为“国保”。但除了几次短时间的试开放外,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始终没有正式对外开放。


-
囿于环境条件、保护技术等多重原因,历经150余年的壁画病害日甚,难以满足日常展陈的条件。直至2016年5月才正式开馆。也就是说思泉到这里时,才开放一年多,难怪向路人打听,几乎无人知晓,好在有“堂子街”这个定语。
长时间等待开门是很无聊的事情之一。门外有“鸟瞰图”和“简介”,正好仔细看看,对“壁画艺术馆”有个初步的了解。



-
几个朝代的典型壁画,分别是汉、唐、宋、元、明、清和太平天国的。钦佩“壁”(!)的制作效果,以假乱真。
以下壁画分别采自:
汉代,“汉墓《车马骑出仪仗出行图》局部”;唐代,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图》局部;宋代,泰山岱庙《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局部;元代,永乐宫《朝元图》局部;明代,法海寺《帝释梵天图.鬼子母》局部;清代,和南寺《担金上寺图》局部;太平天国壁画《江防望楼》局部(全图见后)——





-
太平天国的壁画分列置于多个展厅,按指示牌,随走随拍,没记住哪个对那个。只好按自己拍摄的顺序逐一呈上。
观赏后,对以下所叙述的“太平天国壁画艺术”有了粗浅的了解。
其中说到,太平天国壁画题材丰富、构思精妙、笔墨洒脱、设色工巧。传统山水花鸟洽融生动写意与自然写实,豪迈奔放、直抒胸臆;祥瑞图咏源承民间艺术,渲染民俗喜庆,寓意吉祥、赋彩绚丽;飞禽走兽判尊卑、列等级,彰勇猛、显顽强;军事、劳作场面之描摹不拘古法,现实主义情怀的抒发酣畅淋漓……
之所以达到如此的成就,是因为太平天国在壁画创作上采取了民间画工与专业画士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士大夫阶层长期垄断画坛的局面,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个创举。
正是由于画工与画士们相互切磋,互补长短,才使得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风格既细腻,又粗犷,纯朴大方,雅俗共赏。尤其是一些现实主义作品,是一般脱离实际、缺乏生活的文人画士们所难以企及的。
评价最高的数这幅“江防望楼”。专家们说,画作中,一座五层望楼高耸于江河交叉处,朱栏重围、旌旗招展,江面帆船点点、畅行无阻,江边兵船竖桅、俨如苇丛,远处山峦连绵、若隐若现。整个画面有动有静,远近结合。
该图饱墨勾勒、色彩厚重、布局恰当、气势磅礴。
逐一呈上。
鹤寿图——
南京地区太平天国王府及壁画分布图。除了堂子街,后来还陆续发现如意里壁画5幅、罗廊巷壁画10幅、黄泥冈壁画3幅、竺桥壁画6幅以及江宁方山下乐村壁画3幅,将这些壁画或拍成照片,或经整体揭剥加固,并迁移到此,成了 “太平天国壁画陈列馆”的主要组成。
感觉这种“整体揭剥加固”工艺过程挺不容易的,为文物工作者们点个赞。
继续随拍。
松鹤长寿图——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