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舣舟亭)
到常州的次日,大清早就赶往东坡公园——此行计划内的另一个主要景区。
东坡公园由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一座形似水中月亮名谓“半月岛”组成,二岛之间靠一座移建的明代古桥相连(参见下图,可点击看大图)。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古迹众多,特别是有不少思泉感兴趣的亭、阁等古建,尤其是其上的匾、联,以及为数不少的碑、石刻。拍了几百张片子,计划分几集呈上。

-
东坡公园内数“舣舟亭”的名气最大、分量最重,博文从这里说起。
公园的大门外就竖了座四柱重檐大牌坊,上书“舣舟亭”,乾隆皇帝老儿的题字。

-
实际上,舣舟亭位于公园南侧的古运河畔。
苏东坡曾先后十一次来常州,并终老于常。相传东坡先生数次系舟于此,南宋时为纪念他而在此建舣舟亭纪念。舣舟,停船靠岸意。
至清初,该亭已荒废。康乾年间重修,二帝南巡,均登临此亭。乾隆曾三次驻跸于此,并题诗(六首)勒石(后面有专集)。亭几度毁建,原额已佚。
现亭为1984年重建,重檐歇山顶,由八根石柱承托亭盖,施以斗拱、雕梁、龙吻脊。

-
前面说过,“舣舟亭”三字摹乾隆手迹。正面石柱镌刻楹联,内联(绿字)大篆:“舣舟亭畔喜留东坡居士;洗砚池边曾驻西蜀诗人”;外联(红字):“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

-
“舣舟亭”紧邻古运河。为便于仰观“舣舟亭”,河边扩出一块平台,周围围以石栏。

-
自河边平台仰望舣舟亭。

-
在网上查阅资料时,见清代画家钱维城(1720~1772年)的《苏轼舣舟亭图》(规格26×74.8cm)以242万成交价拍卖。转载于此,一起欣赏。感谢原发布者!

-
1984年的《重建舣舟亭记》,喜欢上面的书法,拍照留存。推想,久而久之,这碑也要成了文物。

-
“中国大运河”。

-
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由西向东横穿市区,长约23公里,是江南运河穿越南方城区的典型段落,是保留了中国大运河2500多年历史的活标本,为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三十一个遗产区、二十七段河道之一,已经升级为“国保”。

-
沿着古运河边的小道漫步。望左拐,就是竹亭和“东坡古渡”。

-
之所以称“竹亭”,据说有两个原因,一是,苏东坡爱竹;二是,当年建亭时用得材料是竹子。如今是木构八柱方亭。远处的古桥后面有专集介绍。

-
还据说,当年竹亭内曾有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横批“与谁同座”;并有东坡吟诗赏景画像。
如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群闲聊的老年人。不知为何不将上述的对联和横批恢复起来?

-
紧挨着竹亭是著名的“东坡古渡”。尽管苏东坡曾十一次来常州,但他真正系舟此地实际上只有两次,一次是1073年,他从杭州途经常州去镇江,曾在除夕夜孤舟野宿于此,留有《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诗;

-
另一次是1101年,他从海南回常州后,住在附近。病中一日,天气闷热,他为图“快风活水”,一洗病中滞涩之郁,半夜泛舟运河而系舟于此。

-
几百年后,乾隆皇帝四次来到常州,有两次也在此这里登岸,故又称“御码头”。

-
四块如同篆刻方形图章般的石块横卧在码头上,上面分别镌“東”、“坡”、“古”、
“渡”, 特别显眼——看来常州人更喜爱这一名称。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