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原到银川(70P)

标签:
思泉的博客两次跨越黄河回忆船渡黄河“塞上江南”旅游 |
分类: 西北追忆 |

(这是黄河)
这也是黄河,在下图蓝色箭头所指的位置。左为陕北的吴堡县宋家川,右为山西柳林县的军渡。五十年前,思泉与几位大学同学在这里乘船横渡黄河,后面细说。
自太原到银川,走的是2011年新修成的太(原)中(卫)银(川)铁路。

-
尽管购买了K2503次卧铺,但基本没休息。因为黄河在这块转了个“几”字形的弯,一路上两次跨越黄河,而且沿途地貌、风景的变化以及引起的回忆、联想,总在干扰着睡意。
从头说起(本集片子全部用华为手机拍摄)——
开篇谈到,五十年前的九月份,思泉与几位同学出差陕北(而非当年时髦的“红卫兵串联”),在这里过渡,正赶上那样的黄河水。
因连日大雨,西安到陕北的公路不通,改走山西:自西安乘火车到潼关,船渡黄河到风陵渡,再乘火车到介休,转乘长途车翻过吕梁山,到达军渡。
当时水急浪高,天色将暗,渡口已经停运,可我们当晚必须赶到对岸的吴堡宋家川才能找到住处。行船有相当的难度,在我们的再三恳求下,艄公终于同意。
艄公领着我们沿河向北走了一里余上船。靠河水下泻的力量,将船冲到对岸,而艄公的三把船桨的功能是稳住渡船不被河水掀翻。
(刚才同学来微信补充,当时是六名舵手,掌控着三只船桨。每遇浪峰,舵手们齐声高呼“啊”,短促、整齐。而我们几位使劲拉着缆绳,以防摔倒。)
见过一张国画,相当准确地描绘了这种情景。下载置于此,感谢原作者!估计画作者也有过同样难忘的经历。

-
如今,天堑成通途。自1969年军渡黄河公路大铁桥建成通车后起,陆续有G307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三大干线横穿而过。思泉与几位同学的船渡经历,不知如今是否成了“绝”景?
-翻出三张当年在陕北的留影,极富时代色彩的片子。其一,大家熟悉的宝塔山、延河水;其二,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其三,在杨家岭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前。认得出思泉五十年的模样么?当时,因为思泉不是“红五类”,还没有资格加入“红卫兵”的队伍,臂上也就少了那年月最时髦的红袖章。
五十年过去,这几位同学如今都还健在。其余三位,分别生活在陕西、江苏、广东。
路过子洲县——以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命名。见到久违的窑洞,因为曾经住过,不由得引起小小的激动。
——窑洞是陕北人普普通通的生活居所,他们一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窑洞有多种形式,片子里有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还有所谓的西式窑洞;
——当年,咱们的领导人,不正是运筹于这样的窑洞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