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圣母殿)
有道是“不到晋祠,枉来太原”,游览晋祠是思泉太原游的重点之一。为它留出了六个小时,以为很充足了。没料到,自酒店到晋祠乘公交竟花了近两个小时。在那里实实在在地呆了三个半小时,却未能游完作为第一批“国保”的晋王祠(晋祠核心部分,面积187.5亩),更别说依托它而扩建的“晋祠公园”(面积达900亩)了。
下了公交,走了好一段路才到“龙兴晋阳”群雕——上塑唐太宗李世民以及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历史人物。给他们造像,是因为这伙人曾到过这里。晋祠里有唐太宗亲书的《晋祠之铭并序》——极其珍贵的传世墨宝(因为“概叙”,暂时略过)。

-
晋祠坐西朝东。在中轴线上又向西走了一段,到达晋祠大门。

-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游览的就是这块核心的一部分建筑。

-
晋祠内有历代古建几十座,各种庙观上百间。既然是“概叙”,这里只突出其中的三大国宝级建筑,即位于中轴线上的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结构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架一层平梁,既简单,又坚固。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
鱼沼飞梁。圣母殿前的十字桥梁,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

-
梁思成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值。

-
没找到合适的拍摄位置。在网上借用一张(感谢原作者),看得更清楚些。

-
圣母殿。圣母殿是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

-
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

-
晋祠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除了上述三大国宝级建筑外,到此不能漏掉“晋祠三绝”:
一是周柏唐槐。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种植的槐树,两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已有14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有多株,略过。

-
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
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

-
思泉违规了,拍完后才注意到上面竖牌“请勿拍照”。既然已经拍了,还是上片,没必要再隐瞒自己的错误。

-
这些宋代的彩塑,眉眼传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无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
最后一绝是难老泉。据说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在“鱼沼飞梁”下),一是难老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
-
对此思泉存疑——久旱缺水的山西,其后山上常年有泉水?
故推为用泵打水补充,问过一位工作人员,答案是基本肯定的。——对否?还望知情者给出答案。

又有思泉感兴趣的古塔——舍利生生塔(上集题图出现过),位于祠区南瑞奉圣寺北的浮屠院内。

-
舍利生生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38米,七层八角,琉璃瓦顶。
-
蓝天白云,映村着高耸的古塔,靓丽、壮观,美轮美奂。
-
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四门八窗,可凭窗远眺,是俯瞰晋祠内外美景的好去处。很有诱惑力,可是思泉膝盖有疾,不敢登临。

-
迎泽公园。太原市内最大的公园。

-
东门正在大修,闭门。幸遇建设单位来车送货,将思泉带入,少走不少路。

-
有少量古建(抑或仿古建筑),晋商会馆算一处。

-
原名藏经阁,原为晋中太谷县资福寺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后寺毁,仅存楼阁,1961年迁建至今址。
古藏经楼坐北朝南,为二层四檐歇山顶建筑,建于高1.7米的石砌台基上,四周有石栏杆。占地面积179.22平方米,通高18米。整体比例适度,典雅端庄——自我感觉用词不切。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