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封塔)
半日游自天封塔始。清晨乘动车到宁波,老同学接站,安排住宿,确定次日赴普陀山的旅游,叙旧、午宴及午休,到下午两点一刻才到达这里。
-
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则天年间(695~696年),塔因年号始末“天”(天册万岁)与“封”(万岁登封)而得名。天封塔几经沧桑,屡建屡毁,历代均有修缮。
-
六角十四层,分七明七暗(包括地宫),总高约51米。
-
天封塔是典型的仿宋阁楼式砖木结构塔,具有宋塔玲珑精巧、古朴庄重的特点,其形制在江南不多见。它曾是古代明州(宁波古称)港江海通航的水运航标,港城的重要标志。
-
天封塔作为宁波城市的象征久负盛名,为历代游览胜地,文人们为它留下不少题咏的诗文。
元代董洵(生卒不详)《登天封塔》诗曰:“拾级登危塔,天高手可攀。千寻环晓郭,几朵压春山。鸟伫栏边稳,云生脚底闲。十年今一上,临眺始开颜。”

-
明代李堂(生卒不详)《咏天封塔》诗曰:“风暖正云闲,危栏怯近攀。眼中分世界,鸟外列江山。南斗云霄上,东溟浩渺间。乘槎余逸兴,高处不胜寒。”
-
塔院大门。“天封塔”三字乃浙江著名书法家沙孟海(1900~1992年)书。两侧篆书对联;“秀色四明远;洪波三水长”,徐季子撰,周节之书,两者均为宁波当代的文化名人。

-
因为时间有限,未登塔远眺。主观地认为,周围高楼林立,登塔也看不到什么。
-
天封塔东西两侧曾竖有十余块石碑,2005年自城隍庙搬移到此。但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后大多又移往天一阁的碑林,留下这三方。
至于,为何留下这三方?以为与天封塔有关。但细看内容,似乎关系不大。

-
塔底建了座“禁毒文化园”,转了转,没找到什么相关的东西。

-
天封塔下与城隍庙(宁波的另一处著名景点)间,是一条小吃街,没兴趣,绕道而过。
报载,正在计划改造,构建郡庙(城隍庙的别称)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

-
路过宁波市第一医院,保留了一座旧门楼。现代化的大楼前留下这么一座门楼,有历史感,但又觉得有点滑稽。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