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端坐在大明寺谷林堂)
在思泉看来,大明寺的看点在于诸多的历代名人在这里留踪。
八角形洞门,上嵌“仙人旧馆”砖额。清光绪年间的大明寺(那时称“法净寺”)住持星悟禅师题。该星悟系欧阳修的欧阳裔孙,依据是他的书法拓本中有“欧阳子之家”。至于“仙人旧馆”,则来自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
仙人旧馆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修祠三部分组成。
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的第一把手欧阳修特别喜欢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在此堂前,望江南诸山(属于镇江的地界),似与堂等高,平山堂因而得名。

-
当时可能是这种景象(欧阳修祠内的一幅磨漆画)——

-
如今就难觅旧景了。

-
也就是堂前行春台边的大理石栏杆,还留下过去的痕迹,诉说着往事。不过那也是清代的遗物。

-
平山堂为敞口厅,面阔五间。前面木头搭建的紫藤架,严重地影响了拍摄的效果,

-
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如今桌椅摆放得端端正正,当年不会这样吧?像官场议事似的,多累!

-
堂内留有颇多著名的匾、联,正是思泉所喜欢的。
“放开眼界”清代彭玉麟(1816~1890年)书。

-
两侧有清代当过扬州领导的伊秉绶(1754~1815年)所作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造句绝佳,书法古朴,被行家誉为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
堂中高悬“平山堂”匾,清代方濬颐(生卒不详)书。

-
两侧楹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
“风流宛在”匾,清代刘坤一(1830~1902年)书。将“流”字的一点,点到“在”字上,别寓情趣。有人这么解释,“流”少了一点、“在”多了一点,意思是想让欧公的事迹、品格,流传到现在——牵强。

-
还有一匾“坐花载月”。指的是欧阳修的一件雅事,宋人叶梦得(1077~1148年)《避暑录话》有过记载:“公(欧阳修)……,与客相间。酒行,即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宾主传花饮酒,赋诗赏月,风雅无限。后来的击鼓传花游戏,不知是否源于此?

-
某电视台创作人员来此摄像。用单反相机摄像,携带方便,思泉尚未“发掘”过相机的这一功能。

-
堂的北檐挂着清代林肇元(?~1886年)题的“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

-
中年的苏东坡(蜡像)端坐堂中,正在心无旁骛地苦读、思考。
-
惟妙惟肖,很成功的一尊蜡像,以至于身旁的游客竟误认为是真人表演,伸出自拍杆到他眼前晃悠以辩真假。

-
苏东坡第一次来扬州时42岁,估计蜡像塑的正是这个年纪,到他调来扬州任职时已经是十四年之后。

谷林堂系苏东坡来扬州当领导时为纪念欧阳修而建造的,宋代之后已毁,清同治九年(1870)在旧址重建。堂名取他自己的“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两字。
全诗如下: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我来适过雨。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若无赖,风花欲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余。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
-
“谷林堂”三字,据说是集苏东坡字,集得相当成功。

-
两侧有描绘苏东坡为官扬州的铜浮雕,貌似“看望僧侣”、“深入群众”……

-
设有苏轼生平以及与扬州有关(主要)的文学作品陈列。

-
至于这些置于玻璃柜内的苏东坡墨宝均系复印件,聊胜于无。

-
欧阳修祠,又名欧阳文忠公祠、六一祠(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位于谷林堂北。为纪念欧阳修在扬州任第一把手时的德政而建造的。该祠历代曾移建、重建、大修,最后一次修缮是1997年。

-
中楹上悬“六一宗风”匾,武中奇(1907~2006年)书。

-
祠中最珍贵的数嵌于祠堂壁间欧阳修像刻石。乃根据内府藏本临摹、勒石,像上部有乾隆皇帝老儿的像赞,但被黑墨涂得看不清了。
-
石像传神,特别精彩的是,无论观者从哪一角度看,石刻像的脸、眼、足始终正对着观者。

-
两侧楹联:“遗构溯欧阳,公为文章道德之宗,侑客传花,也自徜徉诗酒;名区冠淮海,我从丰乐醉翁而至,携云载鹤,更教旷览江山”。薛时雨(生卒不详)原题,该薛同治年间担任过嘉兴县的领导。

-
室内北侧两边落地罩槅后有两幅磨漆画,其中一幅放大图见前。
-
堂内也有“欧阳修与扬州”的展板,以及欧阳修书法的复制件。

-
在谷林堂与欧阳祠之间,有一处建筑,门前挂“扬州名人文化艺术研究院”,其内却是出售字画的。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