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2015-12-07 05:08:10)
标签:

思泉的博客

何园之东园

贴壁假山

旅游

早春二月上扬州

分类: 苏沪拾零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

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面世的一座。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晚清第一园”,古建筑学家罗哲文(19242012年)题的。这位罗先生与陈从周先生一样,为不少景点留下溢美之词,从而提高了它们的地位。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题词原件。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国保”,游览后感觉实至名归。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一改私家园林前宅后园或主宅侧园的模式,而是将住宅与叠石理水的花园融为一体。事先没做过功课,游览中留下或重复、或漏看,主次不分明的遗憾。

为理清头绪好写博文,从网上下载了一张“何园导游图”,又从“何园”网页上截取一张鸟瞰图(感谢原作者!)。如果有意前往游览的朋友,不妨将下图存入您的手机,可能有用。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那是因为主人姓何,习惯称“何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进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何园的东园部分。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迎面月洞门上镌刻的 “寄啸山庄门额,是当年园主亲自题写的。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东园入口是一座小桥。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桥下的水域与城市水体贯通。有了水,园子就有了灵性。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迎面是牡丹厅,它的特色和名称,来自东墙歇山顶头上的一幅砖雕图案,取材于传统的“凤吹牡丹”,无疑是一件砖雕精品。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牡丹厅内是茶室。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牡丹厅北的“桴海轩”,也叫船厅。据说是因为厅的造型像一艘船,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没看太明白。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厅内,是更高档的茶室。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登上北面的假山俯瞰“桴海轩”,仍然没看出“船”的模样。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东园的亮点,在于中央的一峰太湖石,以及北面绵延60余米的贴壁假山(没拍全)。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过去大户人家的围墙很高,既显得气派,也增加安全感。可是高高的围墙会挡住视线,让人压抑,因此常在高墙下装饰贴壁假山,辅以亭阁,增加景色,丰富视觉。在原本封闭的高墙深院里,营造出自然山川的效果。只是早春季节,许多植物尚未泛绿,显得萧条些——所以,游览扬州还是阳春三月好。。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假山上称“近月”的园亭蛮有特色。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贴壁假山的山腰里,有一条高低盘旋、曲折迂回的石阶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读书楼”。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正是在这座不太起眼的小楼里,当年何家大公子发愤攻读,从江南乡试中脱颖而出,一路闯过会试、殿试、朝考大关,步其祖父的后尘,被皇帝钦点翰林,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荣耀。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换个位置拍“翰林公子读书楼”——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父亲起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除了祖孙翰林,还先后走出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他们的故事,陈列在玉绣楼何氏家族史料陈列馆里。


早春二月上扬州(42)何园——东园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