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
史公祠祠堂在飨堂之西。祠分三楹,中间一楹高于两厢。

-
两侧两副抱柱联,前为:“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后为:“尚张睢阳为友,奉左忠毅为师,大节炳千秋,列传足光明史牒;梦文信国而生,慕武乡侯而死,复仇经九世,神州终见汉衣冠”。
-
堂正中砖砌台基上设木雕神龛,龛内供史公画像。

-
龛上方悬“亮节孤忠”横匾。

-
画像上史公着红袍乌纱,凛然端坐。前竖木神位:“明督师太傅兼太子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公神位”。

-
两侧供奉与史公同为保卫扬州城而牺牲的文武官员神位。
在三座神龛之间的墙上,有一副不太起眼的对联,写在尺寸不大的木板上:“公去社已屋,我来梅正花”。“社屋”意“江山易主”,“梅花”意“冬梅绽放”。随着史公战死,明代江山亦已亡;而我来之时,梅花却正在开放。物是人非,读罢此联,令人伤感。

-
史公祠碑廊分别在飨堂和祠堂两个院落。

-
飨堂碑廊主要是当代名人题词的碑刻,共16块。有郭沫若、张爱萍、陈叔通、刘海粟、吴晗等人的手迹石刻。

-
其中贺敬之所题地,颇耐人寻味: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

-
祠堂碑廊主要是清人题词的碑刻,共9块。有乾隆皇帝亲题的“褒慰忠魂”长卷碑。

-
清朝与南明虽为敌国,但乾隆对史可法这样的忠臣十分激赏,亲题“褒慰忠魂”四个字,命人发至两淮盐政,责成镌刻祠壁,以垂久远。又命朝中文臣在瀛台赋诗唱和,一并镌刻于碑廊里,形成了长卷碑。

-
室内展出的“褒慰忠魂”长卷复制件。

-
其余不赘。

-

-
史公祠前的北城河。

-
沿岸有不少古迹,前面均已走过。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