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盐官海神庙)
号称“江南紫禁城”的盐官海神庙,其建筑之富丽堂皇、气势之恢宏大气,似乎与“庙”的身份极不相称。更觉得诧异的是,当地老百姓习惯将它称作“庙宫”,草根的“庙”竟与高高在上的“宫”为伍。
说是庙,它供奉的是何路神仙?说是宫,那里面又有哪一位皇帝呢?因此,人们将它与清宫三大疑案之一的“雍正篡位说”联系起来,从而杜撰出供奉的是被雍正所害的太子的传说。
里面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能说得清的,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有关资料、传说,思泉只带大家看看“海神庙”。
2001年海神庙与盐官海塘联袂升级为“国保”。

-
海神庙的格局按清代皇家建筑建造,部分还仿照了故宫、圆明园的样式。
历经二百多年,尽管海神庙现存建筑不及当初的三分之一,但其规模在江南一带(至少在浙江)仍属罕见。从大量使用汉白玉等当时的皇家专用建材来看,在江南一带不知是否可以算是仅有的?
(海神庙复原模型,现有的规模要小得多)
海神庙前有玉带河,玉带河上的安庆桥,规模虽小,然通体使用汉白玉,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
庙前一对汉白玉石狮,雕刻精美,造型生动。
对于“海神庙”的建筑特色,下集将重点介绍,本集不赘。

-
广场东西两端有跨街汉白玉牌楼一对。

-

-
单檐硬山顶的庙门上悬“海神庙”匾。
庙门侧墙嵌道光十六年“东西两墙修建石柴土工纪成”碑。

-
穿过山门,直面仪门。

-
仪门东西侧原有的钟鼓楼不知毁于何年,不见踪迹,只留两处曾经的碑亭,但如今有碑无亭。
西侧碑,为“清重修海神庙纪碑”;
-
东侧碑双面无字,推为近年重置。但它碑帽的年龄似乎并不短,新碑戴旧帽?
-
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

-
东西两配殿从祀历代治水殉难的官民,后面与盐官海塘一起列专集介绍。

-
仪门与正殿之间设一鼎,鼎身环铸“保釐东海,永庆安澜,国泰民安”等字样。

-
海神庙的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式仿宫廷建筑,大门设六柱五间。

-
正殿内祭祀着传说中的“浙海之神”——是一位在佛道儒等古今中外神祀中查不到户籍的神。两侧抱柱联:“百谷归墟,泽汇江湖资利济;三亹循轨,潮平龛赭庆安恬。”
-
“浙海之神”头戴珠帘皇冠,身穿金色龙袍,双手紧握上朝令牌,俨然一副皇帝坐朝的打扮。
殿内几块横匾,分别为:“澄澜保障”、“朝宗效祉”和“鳀壑镜澄”,原匾为乾隆、道光和同治三帝书,后毁于兵燹,此乃今人重书。

-
外侧柱还有一副抱柱联。上联:“万派清平神霛(灵)镇,扬威显赫”。
-
正殿向北是海神庙存留的最后一幢建筑,重檐八角御碑亭。

-
内供雍正、乾隆父子两人的御笔碑刻。
阳面是雍正的《御制浙江海神庙碑文》;

-
阴面是乾隆的《御制阅海塘纪》。
综观整座海神庙,有众多不合常礼处。从其整体格局、宏大规模、仿宫殿式建筑,到虚构的、无姓无名无户籍的“明神”——身着龙袍帝冕的“浙海之神”,再到雍、乾两代皇帝对其情有独钟格外关照,这一切确实耐人寻味。进一步结合由盐官陈家引出的乾隆身世之谜,更是扑朔迷离。
历史的记载与江湖的传说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进而给作家和准作家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创作的素材。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有关文章,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