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唐代的安国寺经幢)
盐官镇,也是嘉兴古运河经过的一座古镇。事先做过功课,知道那里有不少“文保”单位,“国保”——唐代的安国寺经幢,就是向往已久的一处。
长途车快要到达盐官前,站牌上有个“安国寺”站,向同车的旅客询问
“安国寺经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那就下车看看吧。
下车后,沿着河边走了一段路。

-
找到了这么一个的“安国寺”。

-
经向多人询问、多方确认,总算弄清——此“安国寺”非彼“安国寺”。而是套用唐代“安国寺”旧名新建的寺庙,找不到任何古安国寺的遗存。

-
担负“保安”职责的四大金刚先行就位。
直到次日凌晨,才找到位于盐官城西侧的“安国寺经幢”,与城东的新“安国寺“距离甚遥。
-
2006年公布为“国保”。

-
跟守园人费了一番口舌,总算感动“上帝”,同意入内,但逗留不到一分钟,就拍了这么几张片子。

-
好不容易找到,不甘心就此离去,在墙外换个角度又拍了几张。
-
安国寺经幢,千年古刹安国寺的建筑遗迹。记载上说应有三座,分别建于唐会昌二年(842年)、四年和咸通六年(865年),可现在只见到一座,不知是其中的哪一座?
-
幢身平面呈八角形,据介绍,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题记。幢高7米,不仅雕饰精美,还有不少仿木构的石构件,是研究我国南方唐代建筑极为难得的实物例证。
-
网上找到一张“安国寺经幢”的老照片。感谢原拍摄者(说不定是位老外)——早就不在人世的一位前辈!

-
-
墙外,经幢的东南侧,还有一处市级“文保”单位——安国寺井,是明正德二年(1507年)遗存,由安国寺的僧人们捐建的。

-
水源丰富,久旱不涸。为双眼井,井栏由长方形条石凿双孔而成,孔径0.3米。

-
其中一眼被青草覆盖。井栏底下缝隙中那一点点土壤,竟长出如此茂盛的青草。

-
另一眼仍可见清水。阴天,清晨6:08,用了大光圈,除了思泉的虚像,
其他全模糊了。

-
井栏西侧(图上部)隐约可见铭文,查记载,为“正德二年”字样。
-
话题回到本文的前部。尚未到达盐官镇区,被长途车站牌误导去了“伪”安国寺,尽管没找到经幢,却也有意外的收获。那就是见到洪涝时运河水排入钱塘江的一个水闸——盐官排涝枢纽。

-
河,称“下河”,上连运河,下接钱塘江。换句话说,古运河在这里与钱塘江相连,是杭嘉湖平原南排工程行洪排涝的骨干河。2010年新修的,只用于排涝,无法通航。

-
此外,还见到跨在下河上的一座别致的廊桥(南排河廊桥?)。

-
桥两侧人行道是仿古的长廊。

-
长廊的中部如阁,有横匾、楹联。

-
桥墩两侧还塑有龙头。

-
貌似用于桥面排水。
古色古香的廊桥西堍,通向“盐官观潮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又是一座别具特色的仿古建筑。

-
接下来就要到盐官古城了,一路上有仿古建筑伴随,很有点渐入佳境的感觉。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有关文章,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