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运河游】(5)——设一座“抗洪防洪纪念馆”如何

标签:
思泉陋室抗洪防洪纪念馆苏州塘穆湖溪枢纽工程防洪工程纪念碑嘉兴古运河游 |

(“苏州塘——穆湖溪枢纽工程”的建筑)
在写上一篇博文时突然冒出的一个提议:何不利用“苏州塘——穆湖溪枢纽工程”现成的硬件、空置的房间,设一座“抗洪防洪纪念馆”?
也知道人微言轻,不起什么作用,但还想说说,不吐不快。说不定哪位“冒号”、代表或委员无意中看到,也未必没有被采纳的可能。
除了上一集那两座风格独具的节制闸建筑外,其南北(称“穆湖北洲”)已经建成一处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绿地。





-
碑背面有洋洋千余言的碑文,它处找不到全文,逐字录于后留存(有少数的笔误,已改):嘉兴泽国,先民依水繁衍生息,地腴物阜,田园秀英,江淮之丰,端赖斯邦。然水既福泽绵绵,其祸患亦有来已久。自汉迄今,水灾计凡七百三十五余次,溃圩毁田,湮没庐舍,百姓深罹苦难。公元一九九九年夏,嘉兴遭逢百年未遇大水,自六月七日起至七月一日,连日阴霾,大雨滂沱,稍无间歇。是月,平均降雨量六百四十点五毫米,水位四米六七,高出历史危急水位二十七厘米。全市城镇乡村大片受淹,而尤以市城水淹最为严重。市城建成区二十五点二平方公里中,泰半沦为汪洋,房屋倾圮,道路中断,受灾人口五万余人。当此之时,党群合一,军民同心,奋起抗洪救灾,终使无一人伤亡,无一人饥馁。但检点财物损失,竟达三亿八千万元之巨,为史所罕见。抗洪之功固壮烈,亦足可感泣天地。但较之洪涝痼疾,却必思图一根治之策。于是乃有筑环城防洪堤之举。此举发轫于政府,宏猷初定,人民襄助,更兼水利工作者殚精竭虑劳作,方始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杭州塘北岸率先破土动工。尔后,历经两年余奋战,于二00二年六月十五日全部工程告峻(竣?)。防洪堤全长四十二点五公里,环绕市城,巍然屹立;堤上建闸四十五座,排涝枢纽四座、建筑风格各异,且广植花木苗草,巧设亭台奇石,良可赏心悦目。这项工程,总耗资三亿三千四百万元,其中市民集资捐款二千四百四拾九万六千二百元。市民捐款,是以德政工程深系民心,故无论长幼,莫不献其忱悃。从兹,市城内外百平方公里无虑水患,抗御洪魔,厥功底成,而千秋胜业,又岂可无文字以纪。今特择吉日定碑址于穆湖之北洲,此地位当城北水口,古称穆溪、穆河溪,亦名北湖。明清时期,风景旖旎,与南湖同为名胜。现既经排涝枢纽之建,景更胜昔,筑亭勒石,颂功纪绩,尚希来者共览,感念于盛世之美。

-
太长了。简而言之,1999年6月起,嘉兴遭百年不遇的洪涝,城区的一半以上沦为汪洋,财产损失达3.8亿之巨,全市军民奋起抗洪,其壮烈是嘉兴史所罕见。痛定思痛,当年底即下决心始建防洪工程,斥资3亿多,老百姓自发捐款两千多万,历时两年余,终建成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涝的防洪工程。

-
因为亲历,因为那段时间思泉在单位内分管过这块,故至今记忆犹新。为一个多月趟水上班而购买的长筒雨靴至今还放在楼下的车库里。
但是,十五年过去,二十岁左右及以下的年轻人还晓得这段历史吗?在莺歌燕舞的今天,还有几人去回忆这段有点苦涩的过去?
不是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么?其教育不能光局限于抵御外侮、革命翻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类抗洪的壮烈、防洪的壮举,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嘉兴的年轻一代了解这段历史,不是更能体会到人民的可亲、祖国的可爱、盛世的可贵么?
洲北的进口处左右各四块的石头上镌了八个大字,分别为“洪”、“涛”、“息”、“壤”; “水”、“泽”、“灵”、“秀”。是对上述碑文的高度概括,两者正可作为“抗洪防洪纪念馆”的主题。



除了参观抗洪、防洪的实物:两栋节制闸及附属建筑、纪念碑外,还可以讲讲古运河的历史变迁,讲讲先民们如何在这里休养生息,讲讲几千年来洪涝侵扰的辛酸过去,讲讲改革开放至今的天翻地覆变化,如此等等。现成的硬件,随手拈来的软件,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