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钱疙瘩)
曾听说沧州附近的地下挖出过大量“铁钱疙瘩”。离开铁狮子,才知道就在旁边的“铁钱库”里。

-
门票10元。进大门,立在眼前的是一枚如今最受崇拜的孔方兄——上“铸”四个大字“招财进宝”的铜(?)钱。挺有文化底蕴的一处景点,这么一来,显得俗不可耐。

-
院内有三座重檐仿古建筑。大铜(?)钱后面,是一座财神殿。

-
东西两侧各一座配殿,东为古币展馆,西为礌石馆。

-
古币展馆前的这块“铁钱疙瘩”,重达7吨多,进不了馆,只好摆放在门外。
一块大铁砣,从表面和四周能看出是无数枚铁钱融合成的。心想,“见钱眼开”,那些古钱币收藏者多希望从中抠出几枚,不过其品相不敢恭维。

-

-
古币展馆内更是堆积成山的铁钱堆,周围有对铁钱铸造工艺、“铁钱疙瘩”出土过程等等的介绍。

-
哇噻!——从未一次性见过如许多的铁钱,禁不住惊叹。
幸运的是这些“铁钱疙瘩”面世于近年。倘若在1958年前出土,那早就成了大炼钢铁的牺牲品。
-
铁钱均为圆形方孔,有些尚可依稀辨认出上面的文字,有唐文宗时期的大和通宝,北宋徽宗年间的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介绍上说的,思泉没功夫仔细辨认)。

-
介绍上还说,通常认为宋代的铁钱只在南方流通,而这批铁钱的出土足以说明北方也曾使用甚至铸造过铁钱。就凭这一发现,足以改写我国的钱币史。

-
时间跨度长达三百余年的货币为何大规模地出现在一起?这是古钱币研究的一道谜,至今没能破解。

-
那是因为出土时属于非专业挖掘,虽然挖出了铁钱,却严重破坏了围绕在铁钱旁边大量附带的历史信息。

-
据说,本来与这批铁钱在一起的还有铸钱用的“钱范儿”(铸造的模子),它的价值不可估量,但遗憾的是出土后很快就风化掉了——也是因为非专业、不会保护之故。

-
正面的财神殿。

-
里面供着十多位不同版本、大小各异的财神爷。大家和谐相处,共同接受香客们的顶礼膜拜,倒也少见。

-
西配殿,匾书“礌石馆”。馆内展示近年出土的五代时期的礌石。

-
礌石(也称陶礌石),是古代战争中守城时远射兵器的弹头,距今已有上千年。
沧州旧城处于冀中平原,特缺石料不缺土,故礌石多为泥巴烧成陶——古人也真会想办法!
-
据介绍这些陶礌石有上千枚。形状各异,有圆形、扁球形、十四面体形、束腰椭圆形、馒头形,等等。其重量,轻者1.75千克,重者达10千克。如今的陈列是按照出土时的原样摆放的。

-
礌石一侧还有仿制的投石工具。

-
至于旁边站立的真人大小的陶俑(?),应该是是当年投石工具的操作者。不会是陕西临潼出土的秦俑吧?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景点或网上的介绍,特此说明。感谢原作者!)
附:因为新浪的“昵称唯一”活动,“星海之友”博客圈内有的圈友新网名已经对不上号了。方便的话,希望改得面目全非的圈友给思泉发一张纸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