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天津博友带我游津门

标签:
思泉陋室龙在野刘培宇津门故里和五大道天津旅游 |
分类: 京津随拍 |

(天津西站的老站房。之所以用它作头图,是因为四十年前思泉曾经在它附近住过近一个月,是天津城留在思泉记忆中最久远最深刻的建筑之一)
如何在博文中称呼“龙在野”和“刘培宇”两位天津博友,很纠结。在网名后缀上“博友”,总觉得有点罗嗦,还显得生分。关键的是,撇开从事的专业上的成就不讲,就博文的写作而论,他们俩实实在在是思泉的老师(且待下面分解)。考虑再三,还是称龙老师、刘老师为宜。
这次到冀、津以探亲访友为主,但从时间上看,出游占的比重更大。老伴儿说我“以探亲为名,行旅游之实”。
天津是最后一站。在不太完整的两天中,两位老师分别带我游览了海河畔的一段直到津门故里和著名的五大道。
两位老师尽管在网上相识甚久,但走下虚拟的空间来到现实中,还是第一次。初次相见,如同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双手紧握,感觉是那样地热情,知心,共同的爱好,相通的话语,让彼此灵汇一处。
殷殷博友情,在短暂的几个小时的共处、同游和畅谈中再次升华。
“龙在野”老师用他那散发着津味的诙谐语言,在博客上做过自我介绍:我本齐国人,多年天津住。退休小编辑,原来在铁路。酷爱诗书画,痴迷摄影术。写博为消遣,交流后入库。求精不求多,一步算一步。评论必回访,有问定回复。您如有要事,信箱在此处:……。
天津站。与龙老师同游津门从这里开始。

-
龙老师的拍摄肯定胜思泉几筹。
-喜欢拜读龙老师的博文。精彩的拍摄,精美的文字,用心之真,用情之深,是思泉远难企及的。因为思泉始终拘泥于现状,论文字,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几句像样的东西,而龙老师有着扎实的文字功底;至于拍片,总是停留于“记录”的水平,而龙老师是在认认真真地创作。
博友间常常这样互拍——
-在大狮子胡同原址上看望了严复——思泉老家的著名前辈。有道是“摸一摸严复手,北大清华任您走”。龙老师与思泉同年,已经早过了上清华北大的年龄,改为“摸一摸严复手,嘛病也没有”,如何?到了这个年龄,健康是“一个中心”。祝福龙老师!

-
思泉到达天津时,刘培宇老师还在自重庆返回天津的火车上。直到思泉游览蓟县两天多返回天津后才见到面。
“不见不散”的地点约在三岔河的金刚桥上,相距还有十余米,思泉一眼就认出了刘老师,毕竟是博客圈内的名人,他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
刘老师在博客上用的是真名,“百度”一下就知道他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工科教师。多年来阅读他的博文,总以为是一位专注于地理、历史的学者。
他的博文同样是新浪博客中的佼佼者。最近刚刚发的一篇《945-太行山深处崖上人家的遗世生活》博文,被推荐到新浪首页,享受到如此殊荣的旅游(!)博主不多。刚刚查了一下,点击率已经达到七万多。而他博客的总访问数已达118万,马上就要进入《新浪博客旅游博主TOP100》,也就是前一百名。
思泉钦佩于他执着地游览、描写京杭大运河,已经走完了京杭大运河的一大半。“星海之友”博客圈开辟有《京杭大运河》专栏,里面的大部分博文就是他的作品。
特别令思泉感动的是,尽管他是地道的南方人,却有着北方人的豪爽和直率。在骑行中,他委婉地指出了思泉博文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意见以及他的期望。多希望能经常听到这样中肯的意见,真诚的指导,这正是与博友们会面最想得到的“礼物”。

本文的主题是感谢两位老师几个小时的盛情相伴。至于津门的风光,今后还要按照思泉一贯的啰嗦风格,慢慢地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