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多伦路(2)——茅盾、冯雪峰,鸿德堂

标签:
思泉陋室多伦路茅盾冯雪峰内山完造 |
分类: 苏沪拾零 |
多伦路上雕塑的铭牌所剩无几(?!)。茅盾,是从他的形态上猜出来的,毕竟是嘉兴桐乡人,对他形象的了解要多些。
相当传神。将茅盾先生当年风华正茂、潇洒不羁的形象表达得准确、到位,有比较强烈的感染力。
茅盾先生就站在这栋楼房后面。
冯雪峰的模样并不熟悉,他的塑像当时没猜出来,是事后翻阅了资料才知道的。人物的形象,简洁的“门”以及他(它)们的倒影,组合在一起,能否算是一种创新?反正没见过类似的雕塑作品。
内山完造的形象易猜,一身和服,自然是位日本人,何况又是站在书店的门口。在鲁迅纪念馆曾见过他的照片和胸像。
鸿德堂,多伦路上独特的建筑之一。是思泉首次见到的中国宫殿式外形的基督教新教教堂,可能其他地方也有,或者没太注意,或者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没这么浓烈。
据介绍,该建筑建造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那时正逢我国民族主义高涨,基督教内也提倡本土化,在教堂的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堂建筑式样,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
人口处为方形钟楼,屋盖为四方攒尖屋顶,外墙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中西掺杂,别有风味。
刚进多伦路时鸿德堂没开门,返回路过大门洞开。经允许,在室内拍摄了几张片子,光线很暗,只好加大感光度。
多伦路66号、人称“薛公馆”的两层砖混结构建筑诞生于1921年。抗战期间,曾被日军霸占,为日军海军武官的驻地。
总见到谍战片里常有“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的台词,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化名人们将多伦路作为基地,活动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不知是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上的有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