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北京过国庆(上)

标签:
思泉陋室过国庆节方便面咸菜花坛 |
(2005年国庆节的天安门)
去北京的次数已经多得数不清,而在北京过国庆节一共四次,至今记忆犹新,分别为1984年、1986年、2005年和2006年。特别是1984年,就是邓检阅那年,那也是思泉第一次在北京过的国庆。
(1984年国庆留影,照片扫描)
那年,为了检阅,早早就开始停止外地人员进京,已经在京的节前必须离开。思泉是因为要在XX部机关完成一项紧急的、节后就要结束的任务,持特别证明而留下的。
整个招待所(在工人体育场对面)就剩思泉一人。房间没人打扫,吃饭找不到地儿,节日前后附近所有饭馆关门(不知是否全城如此)。早点,大街上还有卖油饼、豆粥的,到了中餐、晚餐只有靠2角钱一包的方便面(一顿两包)和咸菜(挺爱吃北京的酱黄瓜)打发。有时也被拽到朋友家“打牙祭”,可那时粮、油定量,尽量婉言谢绝。
9月30日,机关的一位朋友想拉思泉参加群众游行队伍,然而得耽误一两天的工作,可手头的任务太急,没跟去,少了段难忘的经历。
朋友从机关扛来一台那时还很罕见的14吋彩电(记得是天津产的),观看了国庆的游行、检阅的直播,效果更胜于亲临现场。记得检阅的飞机将要通过天安门时,赶紧跑到屋顶,可惜天阴,没见着。
晚上放焰火,工人体育场是个点,礼花炮就安装在招待所隔壁的一栋楼的楼顶。壮观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不幸的是,注意力过分集中,一块礼花的碎片(纸制的)正好砸在脑门儿上(大概加速度太大),留了个包,第三天才消下去。
上面的照片是节后跟朋友去照的,送到深圳扩印,效果不怎么样。
1986年的国庆也是在北京过的。仍是忙于赶任务,匆匆忙忙到天安门留了张影。
时间越过二十年,2005年的9月30日,携老伴自虹桥机场飞到北京。已经有卡片机了,拍的照片多了些。10月1日,俩人赶到天安门广场,想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广场整个就是人的海洋。天阴,拍照效果甚差,但纪念的意义还是非同寻常。
与往年一样,摆放大量鲜花,形成中心喷泉花坛,两侧则是“画卷”式花坛,与84年简陋的花坛不可同日而语。
中心主花坛的喷泉高达二十余米。
东侧花坛围绕“共圆奥运梦”主题,有“中国印”、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以及大小五球的造型。
西侧花坛是江南民居造型(据说取材于安徽宏村)的和体现现代都市的花楼,一幅城市农村国泰民安画卷。大部分照片是人景合一,只好抽取局部的几张贴上,不完整。
在翻阅老照片时,找到两帧1973年5月拍于天安门和纪念碑的照片(能够找到的最早在天安门广场的留影),是与新婚妻子旅游结婚(当年时兴)到达北京拍的,放在这里助助兴——难以忘却的纪念。那时拍一张照片要七角五分,俩人一天的伙食费,算是相当奢侈的消费。
1973年——1984年——2005年,从穿着打扮上,就清楚地看到时代变迁留下的印记。
(待续)